潘鳳又領兵繼續北上,行到武邑,屯守在武邑城內,等著公孫瓚。
公孫瓚是一個有志氣的人。
他原先的志氣是掃滅烏桓,但幽州牧劉虞卻與他相反,想要以恩信招撫烏桓。
一個想要以威滅,一個想要以仁撫,二人意見常常相背,矛盾越來越多。
劉虞不管怎麼說也是幽州牧,因此公孫瓚早有兼併冀州之心,恰好袁紹派人來說,讓他領兵南下冀州,到時袁紹得了冀州,便可給他一郡之地。
公孫瓚仗著兵強將勇,也想要稱雄一方,在他看來,如今最好之地正是冀州。
只是,如果直接領兵攻打冀州,先不說能不能打敗韓馥,單是屯兵河內也想要奪取冀州的袁紹,根本就不可能坐視不理,到時候必會與韓馥合兵一處,那樣公孫瓚將難以得勝。
現在正好藉此機會,先出兵助袁紹奪下冀州,自己也得了一郡之地,到時再慢慢與袁紹爭冀州,便會容易得多。
他率領三萬兵馬,其中有近半是騎兵,幽州邊郡相對來說戰馬要多些。
進入冀州河間國境內後,他放縱兵馬大肆劫掠,百姓紛紛逃離家園。
聽到潘鳳領兵北上進入安平,又屯兵武邑後,他決定要來與潘鳳大戰一場。
最近潘鳳風頭大盛,又是三斧斬麴義,又是大敗黑山賊築京觀。
但這些公孫瓚都沒放在眼裡。
不管潘鳳武力如何,公孫瓚都認為自己不弱於他。
而且,自己的兵馬比這些冀州兵可強多了。
就算鬥將不能勝,拼兵那自己可是穩勝。
等斬殺了潘鳳,到時候也好向袁紹提出加碼,索要中山和河間二郡之地,與幽州相連。
潘鳳站在城樓上,望著城外密密麻麻的兵馬,尤其是那麼多的騎兵,心想要勝公孫瓚可就太難了。
“將軍,你看,公孫瓚的騎兵太多了,特別是那些白馬義從,威名揚於幽冀,更是讓烏桓人聞名喪膽,甚是勇猛。你看那個,手持長槍騎白馬那個,據說是白馬義從騎督,還是咱們冀州人。”
校尉李響在旁邊喋喋不休地指著城下說道。
潘鳳順著他所指望去,公孫瓚旁邊不遠,有一個將領騎坐白馬上,手中一支長槍橫在身前。
觀此人身高當有八尺,濃眉大眼,闊面重頤,威風凜凜。
“你是說他是咱們冀州人?是冀州哪裡人?”
潘鳳不由心中一動,急問。
“聽說是常山……常山……真定人,對,就是真定人,好像叫趙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