滎陽。
一個月前,因為秋收之事,由攻轉守的張須陀經過了一個月的修整,無論是他還是身邊軍卒的氣色,都感覺像是換了個人一般。
不再那麼殺氣騰騰了。
這段時間,瓦崗和張須陀依舊處於僵持階段。
其實戰事就是如此。
打仗、講究一個天時地利人和。春日之時出發,張須陀主攻,瓦崗主防禦。
他的本意是在夏末之前,一鼓作氣拿下瓦崗,平定叛亂,好不耽誤秋收。
畢竟秋收是大事,一年之中不管任何時候打都可以,惟獨秋天,能少動刀兵,就得少動。
人不打仗不會死,但耽誤了糧食收割,沒了吃的,就一定會死。
所以,在開始張須陀的攻勢很猛烈。
把翟讓打的節節敗退。
瓦崗雖然勇武,但終究比起這位征戰了一輩子的百戰之將,差了不少火候。
尤其是翟讓,逢戰必輸,節節敗退,幾乎都被張須陀打散了魂魄。
如果不是李密出現在前線增援,恐怕這戰事早就結束了。
而李密的到來確確實實改變了戰局。
戰事從一開始的一日千里,陸續變成了僵持。
從大軍壓境,變成了奇襲、火攻、水淹等等以謀而動的第二階段。
也是張須陀最不想看到的結果。
可沒辦法,事已至此,既然僵持,那大家就得拼補給了。
一開始,張須陀料定對方補給一定會跟不上。
畢竟……滎陽這座糧倉在這擺著,論人吃馬嚼,背靠滎陽的他底氣十足。
可偏偏,這群瓦崗人控制了漕運河道,哪怕陛下已經下令不準漕運糧草之船繼續上下了,但偏偏他們的補給總是在需要的時候可以及時送到。
而這時候,張須陀才意識到……原來,江南和瓦崗已經連線在了一起。
陛下的後院……起火了。
但還是那句話。
他是個好將軍,卻不是個治世能臣。
江南怎麼回事……他管不著,也沒法管,只能把希望寄託在別人那。
而在確定了瓦崗不會因為補給問題敗退後,為了減少不必要的傷亡,他的攻勢也開始放緩,並在前些時日收到了陛下的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