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時代的出行方式其實很單調。
地圖這種東西雖然有一定的參考性,但這玩意一般人家沒有。在大隋朝,地圖雖然沒明令禁止,但卻是一些人默許不準流通的。
至於具體的原因有很多種,一來呢,是這個時代,地圖的作用可不僅僅是指路之用。打仗也要靠它,你拿到了地圖,便知道了哪個路線能走人,哪個路線不能走。而要是更詳細一些的地圖,比如標記著某地有什麼山,某地有什麼河的,那就更了不得了。
幾乎等同於軍事機密的存在。
所以,老百姓手裡普遍沒有什麼地圖。
但沒地圖想出門怎麼辦?
簡單得很,找官道。
首先你需要知道你要去的地方在大概什麼方向,接著順著那個方向找到官道,然後沿著官道走就可以了。
在始皇帝一統中原後,本著“車同文,書同軌”的要求,無數條官道自咸陽開始向天下連結。
幾百年來演化成了一條密佈的網路。
沿著官道走,一般來講是安全的,因為無論商軍,走這種路況較好的官道都是最佳的選擇。
加上每隔一段距離,便設立驛站供國家傳遞訊息,以及一些在官道兩側做生意的店家的存在,只要不傻,聽得懂人話,一站一站的走,總能找到你要去的地方。
李臻也是如此。
只不過,且末比較特殊。
它建城之初,是為了防範妖族而存在,屬於“前哨”營地,後來一點點的衍變成城池。
一旦發現妖族來犯,那麼是守是退皆在當地守城將領一念之間。只要第一時間把訊息傳遞出去就好了。
所以在當年的且末一路延伸到關內中原的這條路上,驛站網路很發達。
可隨著時間的流逝,那些被驅逐而出的妖族已經幾百年沒什麼動靜了,且末這邊的驛站是一年比一年少,到最後就只剩下了千夫山驛站還在運營。其他的都逐漸荒廢。
之前說了,且末乃前哨城池,嚴格意義上來講,它已經“出圈”了。而在且末出現之前,西涼之地防範妖族的重地,便在千夫山。
千夫山,顧名思義,一千個丈夫的山……這是開玩笑。
之所以叫這個名字,只是因為此地乃是天險,周圍群山聳立難以翻越,唯獨這千夫山是一處關隘通道,有一條約莫十人寬左右的天然形成的窄路。易守難攻。
據說此地因曾有一千軍卒抵擋住了數萬妖獸三個晝夜而得名。
甚至真要說起來,連且末的東山都屬於這千夫山所在山脈的餘麓。
且末,以及周邊的三座前哨城鎮之人若想入關,必走千夫山。這點李臻的師父在活著的時候就當和他閒聊天一樣,已經聊過。
所以出城後,他倒不怎麼慌亂。
雖然已經下了兩場雪,但這官道依舊能看出來輪廓,並且看得出來也經常有人走。
李臻只需要沿著官道一路往東走就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