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籥與虛而不淈踵而愈出多聞數窮不若守於中
——錦書道德論
“古文精簡如斯。第五篇這段文字斷句可如下。”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籥與?虛而不淈,踵而愈出。多聞數窮,不若守於中。”
/////////////////////////////////////////////////////////////////////////////////////////////////////////////////////////////////
“這段話在斷句之後再翻譯起來就容易多了。這段呢,說的大致意思是這樣的。”
“天地間如果不推行“仁”,那麼所有的生物都會像芻狗一般活著。聖人如果不推行“仁”,百姓們也都會像芻狗一般活著。
在現在這世界上,這些情況就好像風箱一般呀。空洞中風氣源源不絕湧出,越用力踩踏就出得愈加多些。(這些情況)聽聞多到了數都數不過來,不如現在就行動起來,先守住這最中心的地方吧。”
“從譯文來看,這是一篇諫書。內容是關於推行“仁”。下面我再詳細說明一下。”
“首先,這裡的芻狗是指什麼呢。文中本意是指古人在祭祀大禮之時,用完就燒掉或棄掉的一種一次性物品,是用草扎而成的狗的模樣。
所以這個芻狗嘛,大概就是與雙子星上最為低賤的生物相當的意思。”
“是那種平時孤零零在野外孤獨生存,飽一餐飢一頓,為了一口食物就願意搏命,平日裡以腐臭的死屍等最骯髒的東西為食物的老豺。或是那種瘦骨嶙峋,生活過得麻木不仁,沒有希望,更沒有感情,只是為了生存而垂死掙扎的鴉犿獸嗎?”
“嗯,大概就是這樣了。你理解得不錯。”
“那麼仁又是什麼呢?”
“仁啊,那是一種利於萬物的道。例如尊老愛幼,可以是仁。捨己為人,可以是仁。見難而援,可以是仁。”
“我明白了,二人互依互助,是以為仁。”
“嗯,仁你也理解了。接下來是橐籥。橐籥指的是一種很古老的大型風箱,其原理簡單,用於鼓風吹火。運作方式是由人不斷踩踏。”
“師父,這橐籥我以前已經在幻世中查過了相關設計圖樣。古人的智慧可真是厲害啊。”
“嗯,如此看來你應該沒有什麼疑問了。接下來你再將剛才我說的內容好好溫習整理一遍吧。今天的課就講到這兒。”
秦深一個人在草廬之內將筆記整理好後,出門走到明媚的陽光下伸展活動了下身體。
陳曉曉與瓊尼依然在石臺邊展開著討論。
“為何要守於中,這又該如何理解呢?”
“古人以帝都為中心呀,我認為這個守於中可以理解為守住皇城。那麼這篇作為臣子給君主的諫書,請求君主從中心開始推行仁政,去支援那些需要救援的受難城池。”
“這篇文章不是讓人互助互愛,以我為中心開始做起嗎?秦深,你覺得呢?”
“我覺得吧,你們說的都很有道理。”
“不行,不許耍滑頭。你不說出你的道,別想矇混過去。”
“你看,人們大多都是以聚居這種社會模式作為日常生活。所以李師就認為在這種生活模式下,推行仁是十分有必要的。有了仁,生活氛圍就會改善很多。人們之間友愛互助,就會有一種奮發向上,生機勃勃的氣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