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益,一作伯翳、柏益,又稱大費,皋陶的兒子,嬴姓。他是梁氏、徐氏、黃氏、江氏、趙氏、馬氏、葛氏、裴氏與秦朝王室之祖,是黃帝第五代孫。
相傳禹本來要按照禪讓制傳位給皋陶,皋陶早亡,就決定傳給皋陶子伯益。禹子啟眾心所歸,“禹子啟賢,天下屬意焉。及禹崩,雖授益,益之佐禹日淺,天下未洽。故諸侯皆去益而朝啟,曰:“吾君帝禹之子也““;及三年喪滿,伯益遂讓於啟,“三年之喪畢,益讓帝禹之子啟,而闢居箕山之陽“;啟遂即天子之位,“於是啟遂即天子之位,是為夏后帝啟。“
當然,禪讓這種光偉正的事情,只能說是諸子美好的幻想,對於上古聖賢道德的推崇罷了,當不得真。
關於伯益和夏啟間的事,雖然也有“益於啟位,啟殺之”(《古本竹書紀年輯校訂補》)的說法,但《戰國策·燕策一》)和都記載了夏啟與其友黨曾攻打伯益、最後殺害伯益的事。《戰國策·燕策一》說:“禹授益而以啟為吏。及老,而以啟為不足任天下,傳之益也。啟與友黨攻益而奪之天下。”也說:“啟代益作後,卒然離孽,何啟惟憂而能拘是達?皆歸射鞠而無害厥躬,何後益作革而禹播降?”這段話晦澀難懂,特錄郭沫若《屈原賦今譯》中的這段譯文:“夏啟代替伯益做了國王,而終於殺死了伯益,從在失意的情況中,啟為什麼又能夠轉入得意?未行徵誅,同受禪讓,為何伯益失敗,夏禹繁昌?”
基本上來說,對於禪讓的看法,認定其本身屬於政治鬥爭的一部分基本上已經是形成結論的看法了。即便是堯舜禹之間的更替也不被認為的禪讓了,更何況是這裡?
伯益佐禹治水大獲成功,得到帝舜的賞識,獲得了與帝舜聯姻的殊榮,政治地位大為提高。禹繼任舜擔任部落聯盟首領之後,舉薦伯益之父皋陶為自己的繼承人,然而皋陶未及受政而亡。《史記·夏本紀》載禹“舉益,任之政”。:“禹舉益於陰方之中,授之政,九州成。”
不過此時禹由於擁有天下九州之地,已儼然具有了後世國王的威勢,已非部落聯盟時氏族合作的形勢,禹開始致力於培養自己家族的勢力。他一方面欣賞伯益的賢能,表示要把天下傳給伯益,一方面卻又注意專門選拔自己兒子啟的手下充當各級官吏。結果,伯益徒擁大禹繼承人的虛名,“而勢重盡在啟也”,一種說法是,等到禹歿後,啟便“與友黨攻益而奪之天下”,並將益殺死。也有記載說,益為了讓啟而隱居於箕山之陰。無論如何,伯益從此消逝於歷史舞臺。
這裡面的陰謀詭計不去多說,直接說伯益的能力表現。
上說,伯益能議百物,以佐帝舜。伯益來自東夷少昊鳥氏族,所以傳說他能知禽獸之言,能與飛鳥通話,《漢書·地理志》雲:“伯益知禽獸。”《後漢書·蔡傳》雲:“伯益綜聲於鳥語。”說的都是這個意思,這與中國最早的史書《尚書》上所言伯益“佐舜調馴鳥獸,鳥獸多馴服”的意思是相通的,所以舜曾任命他為官。《孟子·滕文公上》另有記載,說舜派遣伯益擔任火官,伯益用火焚燒山澤,迫使猛獸逃匿,使過著畜牧流徙生活的人們從此過上了安居懇種的生活。後世尊他為保佑人們免遭猛獸傷害之神——“百蟲將軍”,並修廟祭祀他。
舜出於對伯益的信任和器重,便將自己美麗的小女兒姚氏嫁給了他,並且封伯益於費,所以伯益又叫大費。或叫費侯。
伯益最突出的貢獻就是佐禹平治水土,這點可見於之、等。伯益不僅治水卓有成就,而且在治水過程中還立下了其他功勞。
其一,伯益在遭受洪水侵襲的地方,根據當地地勢低窪的特點,教給民眾種植稻穀,促進了農業的發展。因此,當禹在平定洪水後,帝舜賞賜伯益以皂遊,還將自己家族的女子許配給伯益。此後,伯益就在舜的手下擔任虞官,掌管山澤,繁育鳥獸。而伯益的後人,包括費昌、仲衍、造父、處父輩以長於訓鳥獸成立於世。
其二,傳說伯益發明瞭鑿井技術。《呂氏春秋·勿躬篇》:“伯益作井。”這大概與其佐禹治水不無關係,畢竟在長期與水土打交道的過程中,是易於發現地下水的秘密的。當代考古發掘證明,我國水井的出現恰當與堯舜時期相差不遠的龍山時代,可知傳說有其根據。鑿井技術的發明有重大的意義,在此技術發明之前人們不得不靠近河流定居,忍受河水氾濫的威脅。鑿井技術發明後,中國古代北方廣大平原地區逐漸為各氏族充斥,得以開發。
其三,伯益參加平治洪水,也促進了本氏族的發展。據考證,夏商時期的“其氏”便是伯益之族,且其氏的源起,便是與治水密切相關的。
伯益在政治上也很有建樹。他曾告誡大禹,凡事要有前瞻性,要慮事周全。不要違背法則、制度,不要過度遊樂享受,不要違背規律去追求百姓的稱譽,不要違反民意而滿足自己的慾望。治國不能懈怠,政事不能荒廢,謙虛會受到益處,自滿能導致失敗,要選賢任能、除奸去邪。
在處理民族矛盾方面,伯益亦表現出遠見卓識。舜時,三苗族離心離德,舜便派大禹武力征服,三苗不服,伯益提議,要恩威並舉,德武相濟。大禹接受了伯益的建議,撤退軍隊,實行文教德治,三苗族受到感化,終於歸順。伯益還將跟隨大禹治水時所經歷的地理山川、草木鳥獸、奇風異俗、軼聞趣事記錄下來,成為的素材(疑似託名,不過山海經也被認定是數代人合著,山經海經不是同一個年代同一批人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