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日軍想要對付處在佔領區的八路軍部隊,最難的一點就是完全避免訊息的走漏。
往往日偽軍還沒有什麼動作,甚至剛剛從縣城村鎮裡走出,掃蕩部隊還沒有抵達八路軍根據地呢,訊息早就已經傳了過去。
本就擅長打游擊戰、運動戰的八路軍迅速提前轉移,等到鬼子的包圍圈合圍過來,也就撲了個空。
到頭來,鬼子興師動眾,結果竹籃打水一場空。
這樣的失敗積累的多了,日軍對於八路軍部隊那是恨得牙癢癢,卻又無可奈何,也就懶得理會了。
畢竟日軍侵略中國的軍事重心,前期可一直是放在國軍的身上。
至於彈藥稀缺,裝備落後,在日軍的形容中,像是一群叫花子般的隊伍。
在日軍看來,不過是一群農民組織罷了。
直到百團大戰過後,八路軍鋒芒必露,這才引起了日軍的極大恐慌,甚至將軍事打擊重心都逐漸向八路軍部隊偏移。
可依舊消滅不了處在佔領區內的戰鬥意志頑強的八路軍部隊。
於是日軍順利地陷入了一種無解又滑稽的死迴圈。
打八路,失敗,帝國威嚴受損。
那就柿子先挑軟的捏,順便挽回在八路軍那裡受挫的威嚴。
相比於在敵後漫山遍野打游擊戰、運動戰,氣得小鬼子嗷嗷亂叫的八路軍。
很明顯,日軍軍官們更喜歡在正面戰場上打國軍部隊。
原因很簡單,好打。
這國軍不會動腦子,或者說不會玩兒陰的,明明不是咱帝國部隊的對手,非要當鐵頭娃,盲目的做正面進攻,純粹是茅坑裡逛街,找屎。
在會戰中輕鬆地擊敗國軍,又挽回了大日本帝國的威勢之後。
日軍會鞏固佔領區,然後再調集力量,接著在佔領區內去掃蕩八路軍根據地。
可掃蕩又失敗了,依舊沒能消滅八路。
甚至在掃蕩八路軍根據地的時候吃了大虧。
沒招了,鬼子只能再調過頭來,到正面戰場上打國軍,以彰顯他大日本帝國的強悍!
換個形象一點的比喻,八路軍在鬼子的眼裡就像是堅韌的竹子,國軍則是磨刀石。
鬼子拿著刀來砍竹子,砍著砍著,刀砍鈍了,於是找到國軍,把刀磨得鋒利之後,再重新調過頭來,繼續砍八路軍這根竹子。
就好比眼下。
鬼子原本想在四一二大掃蕩中覆滅太行地區的八路軍部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