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晉國佈置在麟河南岸的十五萬水軍,竟然毫無徵兆的向鎮南軍投降了。
隨後鎮南軍的左右兩衛,還有親兵衛的三萬北府兵、一萬魏武卒、一萬秦銳士,以及二十七萬濂州廂軍,順勢攻入了北晉國。
而北晉國各地的軍隊,面對鎮南軍之時,幾乎是望風而降,根本組織不起有效的抵抗。
鎮南軍只有了十天時間,便推進了八百里,兵鋒直指北晉國的新都城,也就是原來北晉國的陪都歷陽城。
在歷陽城的皇宮內,北晉國的皇帝李貫,一臉驚恐的對十幾名文武大臣們問道:“如今梁國的鎮南軍,已經快要打到歷陽城了,各位愛卿可有什麼主意?”
北晉國的左丞相蕭時寬,猶豫了一下說道:“陛下,現在只能指望魯、楚、越三國的援兵了。
不過想讓魯、楚、越三國派出援兵,來救援我們北晉,接下來就必須在歷陽城進行堅守,給魯、楚、越三國的援兵爭取時間。”
皇帝李貫一聽要堅守歷陽城,顯得十分猶豫,其實皇帝李貫已經準備逃跑了,甚至是逃到南方其他的國家去避難。
“蕭丞相,歷陽城能守住嗎?”
左丞相蕭時寬隨即說道:“陛下放心,歷陽城的城防工事十分完備,可謂是易守難攻。
如今歷陽城內除了二十萬禁軍之外,還有六萬廂軍和四萬皇宮侍衛,在編的鄉軍更是高達三十萬。
以這六十萬大軍守衛歷陽城,就算給梁國鎮南軍一年的時間,也別想攻下歷陽城。”
歷陽城,一直是北晉國人口最多的城市,甚至比原來北晉國的都城溢陽城,還要多出近八十萬人口,足足達到了兩百四十萬。
正是因為有著這麼多人口,歷陽城內才能湊出來六十萬大軍。
當然,那三十萬鄉軍的戰鬥力比較羸弱,但如果是守城的話,還是可以發揮出不小的作用。
皇帝李貫聽到左丞相蕭時寬提及歷陽城擁有六十萬大軍,不由安心了一些。
如果能夠選擇的話,皇帝李貫也不想逃離歷陽城,變成一個喪家之犬。
皇帝李貫逃到歷陽城之後,原本一直在整軍經武,試圖收復淪陷的北方地區。
可惜北晉、楚、魯、越四國的百萬聯軍鎩羽而歸之後,皇帝李貫便清楚,在他有生之年,恐怕是沒有辦法奪回淪陷的北方地區了。
現在皇帝李貫只想安安穩穩守著北晉國剩下的八個州和歷陽府,然而鎮南軍卻不講武德,非得要對北晉國斬盡殺絕。
皇帝李貫咬了咬牙說道:“朕決定了,要與歷陽城共存亡,希望魯、楚、越三國的援兵,能夠早日抵達。”
鎮南軍對北晉國展開南征之前,孫浩其實是反對的,畢竟鎮南軍的一部分精銳部隊,還在京城府跟涪州蔣家展開鏖戰。
孫浩擔心,以鎮南軍目前在濂州的兵力,無法完成對北晉國的這次南征。
不過孫浩倒是沒有直接否定了鎮南軍的這次南征,甚至給了鎮南軍便宜行事的權利,畢竟北晉國的很多軍方將領,已經在七旗衛的運作下,暗中投靠了鎮南都護府。
孫浩只是提醒鎮南都護府的長史劉伯溫,還有兩位副長史姚廣孝、蕭何,要謹慎一些,小心楚、魯、越三國來援的軍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