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位文人曾如此說,正因為有了詩詞,我才知道花是怎樣的盛開,雪是如何的飛卷,高山如何的巍峨,溪水如何的流暢,風帶來了多少的溫柔,月映照了多少的悲傷....
華夏是一個愛詩的國度,是一個愛詩的民族,無論是達官顯貴,還是凡夫走卒,詩詞文化深深的刻在每個人的心中,是我們血脈傳承的浪漫。
屋內的老人們都曾在自己的武俠中寫下了詩詞,用詩詞去訴說過各自心中江湖的俠義浪漫。
同樣,對於好的詩詞,他們也會如同香茶美酒一樣去品賞。
在聽到第一段的時候,趙壽生的眼睛就已然一亮。
“趙客縵胡纓,吳鉤霜雪明。銀鞍照白馬,颯沓如流星。”
自古以來燕趙之地多慷慨悲歌之士,提及趙客,想到的就是俠客,這在兩個世界是一樣的。
而這四句所描繪的是俠客身上的裝束,頭繫著專屬的武纓,腰劍佩著雪亮的彎刀,銀鞍照白馬,颯沓如流星飛馳....
雖說寫物而不寫人,但詩詞的魅力就是如此,明面用誇張的筆墨寫物,實際上卻勾勒出了一個俠客的形象。
仔細讀來,俠客的氣勢,風貌已經活生生的浮現在你的眼前了。
在趙壽生腦海中浮現的是自己書中的主角,玉崑崙。
玉崑崙的初出江湖的時候,就是一人一刀一劍,身著白衣配白馬,豪縱長歌,慷慨激昂,至此登場!
“好文筆!”
趙壽生當即在心中稱讚了一聲。
.....
緊接著是第二段,“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
既然是俠客,行走江湖的時候肯定是要行俠仗義的,遇到不平之事,拔劍殺人乃是常事。
第一句說的是這位少年俠客武藝蓋世,十步之內就便可斬殺敵人。
第二句“千里不留行”,趙壽生初會意以為是俠客懲惡揚善之後就離開了,沒有留下行蹤,蘊意俠客行事低調,不圖名利。
可在聽到後兩句的時候,就覺得對不上了,很明顯後兩句也是稱讚俠客不圖名利的高尚人格。
這前後意思不可能是一樣的,這就重複了,陳天弘雖是個孩子,但在詩詞上的造詣不輸於其他詩詞大家,怎麼可能會露有如此的瑕疵。
趙壽生在心裡又好好的斟酌了一下,終於明白了正確的意思,“千里不留行”,應該還是形容俠客的武藝,可以橫行千里,無人可擋。
“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謙遜,低調...不錯,這才是真正的俠義之客。天弘這孩子對俠義的理解,三觀很正...”
趙壽生再次看向陳天弘的眼神中,已然沒有了黯然之色,取而代之的欣慰。
......
接著是第三段,“三杯吐然諾,五嶽倒為輕。眼花耳熱後,意氣素霓生。”
而這四句就顯現出華夏漢字的特殊了,胸中沒點文化,還真聽不出代表的是什麼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