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平常的日子裡,來靈巖山和靈巖寺遊玩的人倒是並不多,在入口石牌坊處,也只能看到三三兩兩的遊人,說笑著往裡面走。山腳下顯得十分的空曠。
下了公交車之後,宋箋秋便揹著揹包,沿著‘之’字形的路往上走。
寬敞的道路,一路走上去都難得遇到一個人。
等費了一番功夫,爬到山頂之後,更是感覺原來靈巖寺外的廣場,竟然是那麼的寬闊,栽種於中央的大樹,生機勃勃,茂盛的樹冠遮蓋了小半個天空,落下了大片的陰涼,讓出了一身汗的人站在下面,感覺十分的涼爽。
大熱天的來爬山寫書,宋箋秋雖然沒那些正常的女生矯情,去哪都要撐著遮陽傘,但為了抵擋火辣的太陽,她還是戴了一頂寬沿的遮陽帽,才不至於讓太陽曬的頭髮昏。
等到了山頂的廣場之後,她才摘下了帽子,在大樹底下乘了一會兒涼,然後又重新戴上,這才朝著靈巖寺的大門走去。
大門是敞開的,在廣場上時,就能隱隱聽到從寺裡飄出的唸經聲。
這是音響錄下來後,自動播放的,不然的話,哪的寺廟也不可能有一群和尚一天到晚的唸經而不停歇的,即便是界中佛門,也是如此。並不為怪。
這幾天的下午,她都會來靈巖寺,一進寺門,便輕車熟路的往裡面走,但沒走多遠,就有一個不到二十歲的小沙彌走了過來,朝她合十行禮。
宋箋秋同樣合十回禮之後,便在這位小和尚的引領下,前往靈巖寺的藏經閣。
這種招待,只要她來了,便是如此,就是林玉琴都吃驚於靈巖寺對宋箋秋的這種貴賓般的待遇。這多半要歸功於,那次與靈巖寺主持方丈淨石的見面吧!
猶還記得,當初宋箋秋第一次,受到靈巖寺的主持方丈淨石大師的邀請見面時,就說過,歡迎她碎石來寺裡談佛論道,翻看經文,找他排憂解惑。
當時宋箋秋還以為這只是客套話,並沒有放在心上,所以在進入暑假之後,整整一個月,她都沒有想過要去靈巖寺,再加上七月份的時候,她的課程安排的很緊,倒也一時間抽不開空閒來,於是也就忘了。
直到進入八月份,推掉了那邊的美術課,一下有了大筆的空閒時間,她才想起了靈巖寺這邊的事。
實際上,寫生什麼的,哪裡都可以,也並不是非要坐兩三公里的車,跑來靈巖山。
要知道,牙山市作為一座幾乎被群山包圍的內陸城市,險峻的山不多見,需要尋找,但高而綿長的群山,卻是多不勝數的,森林公園更是有好幾座,反倒是距離最遠的靈巖山,並不是最佳選擇。
所以她選擇靈巖山,除了寫生之外,更主要的目的,還是想進靈巖寺的藏經閣翻看佛經。
她自己買佛經,一本兩本可能沒什麼,但如果多了,光是買書的錢,就是一筆不小的花費,如果被家人看見了,還會惹來奇怪,更不用說,她那房間的小書架,也根本就擺不了多少本,所以與其買書看,不如直接到寺廟裡看。
更不用說,除了看之外,藏經閣裡的佛經也是可以抄的,正好唸經練字一舉兩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