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的展覽這次是在美國展出一個月,然後移師歐洲幾國再展覽一個月。
現在在美國展出的時候,是場場都滿,很多人都發揚了美國精神,平時乾點兒什麼事情都喜歡拖家帶口的,幾乎看畫展的老老小小都有,其中怕有一半都是帶著孩子來看畫展的父母。
有了這樣的效果,方逸和波比勒的名氣立刻又上升了一層,尤其是方逸還是呆在美國洛杉磯這個城市裡。定居於洛杉磯怎麼說聽起來也更像是自己人,是吧?畫展開到哪個城市,都是不少人來看。
而一位網友還在自己的社交網路上長了一篇文章,主要是就是講述了自己一直以來看所謂的藝術家感受,當然了語言很活潑,帶著很重的調侃味道。
這位在自己的文章最後,說了一句:我己經三十四歲了,在這渾渾噩噩的三十四年裡,就在昨天,我第一次感覺到自己和藝術這個玩藝兒有了一點兒交集,它不再是讓我看著連我們家的狗都能撲啦出來的東西了,不再是亂糟糟的歪七扭八,讓人看多了就想吐的東西了。它就是被人畫在畫布上,而你在看的時候立於你的眼前。當你看畫的時候你只要開啟你的眼睛即可,不需要再張開你的耳朵。
這位網友看來真是看過幾場畫展,所謂的張開耳朵就是以前看畫展的時候,你想理解藝術家的作品就需要聽他說自己畫的是什麼,表現是什麼!如果他不說你是看不明白的。其實就算是藝術家說了,你也不一定看的明白,因為十有**這個藝術家自己也不明白自己搗鼓的什麼玩意兒!
這下子不要用耳朵看畫,立刻開始隨著這篇文章傳開了。在網上一些抽像藝術畫被網友們開始戲稱為要用耳朵看的作品,這東西根你的眼睛無關!
網上這麼一鬧,而且很多的網友都開始認同這樣的說法,你說是藝術那我看不懂我當然可以說這不是藝術!
我都看不明白你畫的哪裡厲害了,表達什麼了,你就說你抹的是藝術,我亂抹的就不藝術?畫布上貼兩塊平行的長膠帶,從一邊到對邊,然後在兩塊膠布中間刷上顏料,最後撕開膠布就敢說你的線畫的直?幼兒園的小學生都能畫出這麼樣的直線來!給別人刷牆在老師傅乾的比你還好呢。
現在一些人說的什麼都是繪畫,人人都是藝術家,這下子有點兒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了。
關於人人都是藝術家這麼扯淡的事情,大眾聽著心裡是舒服了,不過你再藝術家擺弄出的東西也沒人要。所謂你的藝術創作怕是連你自己都不喜歡,還指望別人喜歡?所謂的人人都有的事情,你仔細想想看基本都是和你無關的。
很快的就有人提出後面所謂的藝術,倒底是胡來的還是真的是?
網上這麼一熱鬧,媒體自然是跟著熱鬧了起來,鄒鶴鳴的煩心事兒就來了,時不時的一個電話就打到辦公室裡來,如果是直接說約談什麼,秘書還能婉言拒絕,不過總有些聰明人能把電話打到鄒鶴鳴的辦公桌上,這些人就讓鄒鶴鳴頭疼了。
“哎!”鄒鶴鳴放下了手中的電話,轉過了自己的大辦公桌走到了辦公室的門口對著秘書說道:“以後再小心一點兒吧,有電話問的儘可能詳細一些!”。
這些小報實在是有點兒讓鄒鶴鳴有點兒無奈,說是接受採訪吧,這些媒體指不定在就把話題扯到什麼地方去了,說不準就是會問方逸什麼年紀和女人第一次上的床。別以為這些媒體問不出來,就是更私密一點兒東西只要你敢說它就敢報道,這些人可不管你合不合什麼時宜,銷量就是他們的時宜。
當然了接受採訪是不可能的,這些小報連鄒鶴鳴都看不上眼,怎麼可能拿去問方逸要不要接受採訪。更何況就在幾天前,方逸還婉拒了《紐約時報》的記者專訪,而方逸給出的理由是自己準備安下心來思考自己的新作品。
遭到了拒絕的《紐約時報》還是繼續報道著畫展的事情,更沒有抹黑方逸說什麼耍大牌之類的,對於藝術家或許大眾的媒體都把自己尺度放的很寬,似乎感覺只要不殺人放火,搶銀行,就是個好藝術家似的!當然了這也是說說的,現在的社會,畫畫的也沒幾個身體棒的到把刀劍玩的賊溜的,整天呆在畫室裡,不見天日的就是想幹點兒殺人放火的事兒,那也要有那份體力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