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納斯王收到維克多的信後,批准了維克多的大部分建議。
不過他不許維克多和奧利留在利尼維亞當監工。
理由也很簡單,蓋房子的工地上沒有敵人,把這差事交給執政大臣去辦就足夠了。
將兩個身經百戰的戰士安排在工地上看人搬磚,簡直是無法饒恕的浪費。
不過在出發之前,迪納斯王至少還算仁慈地給了他們一點休息的時間。
沒錯,是他們。
迪納斯王要求維克多從國內再帶回至少一千名經驗豐富的戰士,當做預備隊順便輔助傑拉爾德爵士維持後勤補給線。
在重新整編完利尼維亞的軍隊之後,迪納斯王在瓦拉杜勒的進展頗為順利。
國王親自指揮的伏擊戰成功突破了烏茲南在廢棄之地佈下的防線,現在大軍的前哨已經抵達了淒涼山谷,那裡是通往烏茲南城堡的最後防線。
不過隨著大軍愈發深入瓦拉杜勒,補給線也越來越長,為了穩妥起見,迪納斯王還是認為再從國內抽調少量精銳比較合適。
......
在維克多走之前,也是為了慶祝金並被成功剿滅,執政大臣在利尼維亞的大競技場裡,為維克多和所有參與這場戰爭計程車兵們準備了一場盛大的角鬥表演。
執政大臣還希望透過這場表演,向沒有親眼見到戰爭的市民們展示利尼維亞軍力的強大。
當然,最重要的是提振一下人民計程車氣,以及作為他們向王國繳納鉅額賦稅之後的一點點補償。
畢竟遙遠的勝利總覺得很是虛無,眼前的慶典才令人感到真實。
但維克多覺得,他們親眼沒見到戰爭這簡直是天大的幸事。
競技場裡的戰爭劇和戰爭可根本不是一回事,起碼前者連劇本都寫好了,演員只需要照著演就好。
自迪納斯王恢復角鬥大會以來,大部分的角鬥都是以表演和娛樂為目的,只有以處決犯人為目的的角鬥才會出現真正的血流成河。
原本,執政大臣希望這次也能有同樣的效果,但維克多執意堅持不許屠殺過多的戰俘。
這麼做倒不是因為憐憫,而是把戰俘全殺了的話,王國裡就找不著那麼多廉價又強壯的工人來完成重建計劃。
迪納斯王也十分認同。
畢竟戰爭是項耗資巨大的活動,從動員至今才僅僅只過去了半年光景,原本充盈的國庫就已經顯露疲態。
這些事,執政大臣同樣知曉。
所以他默默地點頭,做出了讓步。
長遠的建設工程比慶典要重要得多,老人便找來更多的角鬥士去扮演場上的“敵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