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美洲星系作為宇宙時代第一個發現的河外星系,其歷史可以追溯到sc0001年,由當時的第一艘使用躍遷引擎的載人飛船“哥倫布號”所發現,所以被命名為新美洲。
從一開始,新美洲星系就是個幸運的地方。
人類派出的第一批進行穿越蟲洞的載人飛船並不止一艘,當時一起出發的一共有10艘安裝了第一代躍遷引擎的探險船,分別由距離地球最近的10個天然蟲洞進入。但最終“哥倫布號”是唯一取得成功的,其餘9艘探險船一去不回,從此消失在蟲洞另一端。
後來證明,在這失蹤的9艘探險船中,有5艘在穿過蟲洞之後進入了星系間的暗物質區域。因為當時的科技水平有限,這些探險船在脫離蟲洞之後失去了回程定位,從此在廣闊無垠的暗物質空間中流浪,最終耗盡補給變成一艘幽靈船。直到sc0052年後,第二代躍遷引擎誕生,地球聯邦派出的無人探險船在這幾個蟲洞的另一頭找到了這些載人探險船的殘骸。
而另外4艘則直接被摧毀在了蟲洞的另一端,具體原因不明。即便地球聯邦在數十年後派出無人探險船前往查探,也都是有去無回,一點反饋都沒有。
當時距離地球9.8光年的太美h還不叫這個名字,而是被稱為6號蟲洞。直到新美洲星系被發現之後,才正式以太陽圈新美洲星系來命名這一蟲洞,簡稱太美h。
在此之後,新美洲星系踏上了高速發展的道路,並於sc0041年發表了宇宙時代的《獨立宣言》,建立新美洲聯邦,成為第一個宣佈獨立的河外星系殖民地。
獨立之後,新美洲星系只經歷過一次戰爭,就是當年稍晚些時候,由當時的聯合國維和部隊發動的“收復”戰爭。可惜那時地球聯邦還未成立,地球上還保留著舊時代的上百個國家,聯合國維和部隊實力參差不齊,各國又勾心鬥角,聯合艦隊剛剛穿過太美h就遭遇伏擊,大敗而回。
從那之後,新美洲星系再也沒有經歷過戰火。不管是更名之前的新美洲聯邦還是現在的uac,都把戰爭據於家門之外。
經過一百多年的發展,且受到二代躍遷引擎的速度限制,以uac聯邦首都“美洲之夢”為中心,100光年以內的所有g型和k型星系都已經被開發,而30光年內的中心地帶更是連m型星域都被全部佔用。
&np專案實驗室時,才會看到該星域的恆星是一顆開發價值不高的m型恆星。
打個貼近舊時代的比方,“美洲之夢”就像沿海大都會,其周邊30光年寸土寸金,哪怕移山填海,型星域就是c型恆星域就是uac的地產商們在近郊移山填海圈出來的地塊。
&n型星域多達上百個,要想在其中找到佛爾斯說的那個可不容易。幸好當年他估算了航程並且記住了那個星域的特徵,總算可以根據他的記憶進行初步的篩選,縮小排查範圍。
當時他經歷了差不多40光年的航行抵達太美h,而太美h距離“美洲之夢”15.1光年,所以這處m型星域應該是位於以太美h為圓心,直徑40光年的球殼,與“美洲之夢”30光年內的交叉區域當中。
符合條件的一共有9個星域的18座太空城,都位於“美洲之夢”的後方。這是“暴風號”此行的第一個難點。
直接以驅逐艦的本來形態進入新美洲星系,雖然在過境的時候會容易一些,但是在新美洲星系境內就無法自由活動了。新美洲星系已經有超過一個甲子的年月沒有經歷過戰爭,境內平日裡也就不允許戰艦隨意行動。
如果是uac本土艦隊,基本上都是叢集出動,至少也是以巡邏隊為單位的三艦編隊。只要是出現單獨一艘戰艦越過a1範圍的,都是不正常現象。
這就意味著“暴風號”從離開a1那一刻起,再也不能暴露在其他艦船的視線範圍內。所以這一路上將無法靠港獲取正常補給,只能透過aaker安排到駁船或者運輸船進行太空補給。
根據佛爾斯提供的線索初步篩選出來的9個m型星域並不在一個地方,即便摩根船長設計了一條最高效的航線,要把這些m型星域都走一圈,以“暴風號”的1500倍光速來航行,至少也要花去三個月時間。
&n型星域的柯伊伯帶設定了一個臨時補給點,一艘大型運輸船將會從一個半月之後就開始在那裡等待“暴風號”的到來。
如果“暴風號”足夠幸運,能夠在前面半程裡就找到no的gmp專案實驗室,那就用不上這個臨時補給點,可以直接返回a1露個臉,製造個不在場證明,同時等待摩根船長提供下一步行動的實施建議。
&n型星域才找到目標,也還是可以接受的。就怕9個星域走一圈下來,依然沒有找到no的gmp專案實驗室,那才真是要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