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風號”進行了為時0.5秒鐘的曲率飛行,瞬間來到了神秘D的前方,反過來迎著這位GMP人飛來。
除了曲率飛行的準備階段和飛行過程中,“暴風號”一直保持著光學隱形狀態,這也已經是這艘驅逐艦的一種常態了。只要處於戰鬥狀態,就儘可能地不暴露出身形。
神秘D自然不知道自己的逃亡之路已經被人堵上,還是一個勁兒往這個方向飛來。
眼看著雙方的距離漸漸拉近,風宇的理想人格再次駕駛3號機出擊,然而他並不是採用和“暴風號”同樣的飛行路線,而是繞了個圈,從右翼進行包抄。
為什麼是右翼?要知道在太空中即便以最粗略的三維座標軸來劃分,也有上下左右前後六個方向。以“暴風號”為前,神秘D來的方向為後,3號機封堵左翼只佔了六個方向之一,加上暴風號堵住前路,也才佔了三分之一,神秘的還有三分之二的不同選擇。
風宇自然有他的道理。
在宇宙時代的太空座標系中,恆星內部有一套固定的定位習慣,三維座標軸中的Z軸即上下兩個方向垂直於恆星域的黃道面,受恆星自轉及磁場等諸多因素影響不利於長距離的太空飛行,即便往上下飛也會被引力和磁場拽回黃道面上來,通常會被太空飛行器放棄甚至無視。
只有在小範圍空域進行機動作戰時,戰艦和機動戰士才會考慮上下兩個方向。所以以神秘D的脾性,也不像是會另闢蹊徑的人,完全可以排除他往垂直黃道面方向逃跑的可能性。
而確定了Z軸之後,XY兩軸有兩種不同的定位體系,即第一人稱視角體系和第三人稱視角體系。
第一人稱視角體系通常是以星域內某顆行星或者太空城,亦或者是艦隊旗艦為座標原點。若是單一艦船或者機動戰士,自然就以自身為座標原點。在這種體系中,恆星位置位於Y軸正值方向。
而第三人稱視角體系則是以恆星為座標原點,觀察者所處位置為Y軸負值。兩者之間的實際區別並不大,只是Y值存在一個距離差,即觀察者與恆星之間的距離。
不管是哪個體系,確定了座標原點和Y軸方向之後,X軸就隨之確定了,即公轉軌道的順時針為負,逆時針為正。而根據人類在地球上養成的習慣,預設所有恆星都是逆時針旋轉,即公轉方向為右為正值。
“暴風號”此時的航行方向正好是朝著AM09恆星所在的Y軸正值方向,大概有十幾度的偏向,其上下左右前後基本上與座標系相吻合。
在這樣的座標體系中,想要遠離星域中心向外逃離其實只有兩個大方向,一是Y軸負值方向,即“暴風號”後方。而是X軸正值方向,即公轉軌道逆時針方向的切線,“暴風號”右翼。
神秘D最初的逃亡方向正是“暴風號”的右翼方向,即沿著公轉軌道切線方向遠離AM09地方守備艦隊基地,只是後來被3號機封堵了套路,才轉向垂直向外這個方向。
所以當“暴風號”正面封堵了Y軸負值方向的逃亡路線,神秘D的第一反應必然是朝X軸正值的切線方向轉向,恰好會迎向“風暴”3號機。
雖然神秘D的能量感測器同樣會捕捉到3號機的陰影區域,但是在兩個逃亡方向都被堵之後,他會做出什麼樣的選擇暫時不得而知,至少他是跑不掉了。
正如理性人格透過邏輯推理預判的那樣,幾分鐘後,當“暴風號”進入神秘D的黑色機動戰士3000公里距離時,收到能量感測器報警,他第一時間左轉90度,回到了最初的方向上。
然後剛剛飛出幾百公里,第二條警報跳出,顯示出又有一片較小的能量反應出現在3000公里的前進方向上。神秘D在這一瞬間思維有些凌亂,戰鬥是他的強項,但思考則正好相反。
如果繼續90度左轉,那就是朝著來路回去,神秘D斷然無法接受。如果原地180度調頭,向著順時針方向飛行,恰好與恆星自轉方向相反,受AM09恆星引力影響,飛行軌道不但很難遠離星域中心,反而會不斷下降,向星域中心墜去。
這時候神秘D還不知道“暴風號”已經利用曲率飛行繞前來堵路,所以在他看來,回頭向著星域中心就是死路。他寧願選一個方向和擋路的敵人死磕,也不想回去面對“風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