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想一下,以導彈那種慢速飛行能力,如果哪艘戰艦膽敢在太空戰時發射核彈,只要被敵方發現,戰艦主炮一炮轟過來,或者機動戰士一槍打過來,直接在你身邊引爆。請問這是殺敵還是自殺?
所以從一開始,核彈便沒有被列入太空戰的武器名單,更像是專門用來對付要塞或者太空城的炸彈。
再來說戰艦做防輻射所需要付出的代價。輕質金屬防核能力差是共識,主流的防核材料是鉛板。密度比鉛小的材料防輻射效果不好,比鉛大的材料乾脆自己就帶有放射性。
單位體積的鉛重量是鈦的2.5倍,而戰艦裝甲板所使用的鈦合金密度更低,只有鉛板的三分之一。而鉛的質地軟,除了防輻射,並不適合用來製作裝甲板。也就是說,戰艦想要擁有防輻射能力,就必須在保留原有裝甲板的基礎上,在內層加裝鉛板。
這樣改造下來,戰艦的尺寸將變大一圈,重量將大幅提升,機動性將隨之下降。也就是說,為了防備明知道不會發生的核彈攻擊而進行防輻射處理,戰艦的效能不升反降,目標更大,更容易被敵方的炮火命中,戰場存活率下降。
這些絕不是純理論的東西,而是血與淚的教訓。在人類不算漫長的太空戰爭史中,最初地球各國的太空戰艦設計延續了地球時代的思想,認為防核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引數,造出來的戰艦既笨重又龐大,被稱為太空戰列艦。
之後在SC0041年新美洲星系發表,地球各國以聯合國維和部隊的名義出兵“清剿叛逆”。當時的新美洲共和國剛剛建立,還沒有能力建造大噸位的太空戰列艦,於是反其道行之,全力打造以輕巧快捷著稱的太空驅逐艦。
驅逐艦取消了防輻射鉛板,儘量將艦體多餘的空間革除,只留下200米長度和最大40米左右的直徑。雖然艦上人員的活動空間變得非常有限,日常的艦上生活會比較壓抑,但是卻因為小巧玲瓏而不容易被遠端炮火擊中。
在當年那一戰當中,新美洲的輕型驅逐艦大勝來自地球的重型戰列艦,讓世人認識到機動性是太空戰爭永恆的基調。同時在擁有相同戰鬥力的前提下,戰艦的尺寸也是越小越好。從那以後,重型戰列艦直接退出太空舞臺,驅逐艦成為絕對主流。而後就算出現了提升主炮火力和機動戰士搭載能力的主力艦,也不會盲目地追求大噸位。
同時在當年的那一戰當中,地球各國艦隊所攜帶的戰術核導彈也成為一大笑話,其慢得可憐的飛行速度在太空戰場根本派不上用場。反而屢屢被直接打爆而誤傷己方戰艦,成為公認的“自虐式”武器。
最終的結果是不具備防核能力的新美洲驅逐艦壓根就沒有受到核威脅,而具備防核能力的地球戰列艦屢屢承受己方的核打擊誤傷。
有這麼一段往事,還有誰會想不開地給戰艦進行防輻射處理,能在戰艦內備幾套應急用的防輻射服就算考慮非常周全了。
當然,這是基於先前的條件下而出現的設計思路。一旦陽電子炮成為太空戰的主流武器,各國必然會給各自的戰艦加裝防輻射鉛板。
但是至少在目前階段,包括“暴風號”在內的現役戰艦沒有一艘做過防輻射處理,所以基美克護衛隊的陽電子炮對於這艘愛隱形的戰艦就是致命的。他們根本不需要找準“暴風號”的位置,只要對陰影區進行覆蓋射擊,讓湮滅效應產生的伽馬射線去無差別攻擊該區域。無需擊沉這艘戰艦,只要讓裡面的乘員都死絕了,效果也是一樣的。
很顯然,“暴風號”被針對了!
這是“風暴”戰術反制作戰研究室的研究成果,顯然抓準了“暴風號”的軟肋。而且這個作戰研究室的成果還不僅於此,在中還有其他針對性的戰術,接下來都會讓風宇一一親自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