曙光基地想要名副其實地建立起來,想要可持續發展,就必須得去人口密集的大城市中搶奪人口,尤其是技術型人才!
團隊參委會決議,由武裝行動隊副大隊長陳宇帶領三個行動隊共計三十人,從桐橋縣城前往常沙市進行收編其他倖存者團隊的任務。
主要活動區域,就是圍繞常沙市建立的大型工業園區、職業技術學院、居民區、大學城,凡是涉及化工、機械、電子、醫療、建築、農業等行業的人,都是曙光基地的爭取目標。
團隊總共五十七把槍支,三十人武裝行動隊帶去了二十把,用來對付那些不肯被收編的頑固的倖存者團隊。
為了這次行動,出去執行任務的所有隊員都換上了最新制作的可以近距離抵擋子彈射擊的包鐵盾牌和少量防彈衣。
當然,這種盾牌只能防禦一下手槍子彈,步槍肯定是防不住的。
能跟著牛逼炸天的超能力者出去執行任務,想必是馬到成功的。
但陳宇可不這麼想,常沙市是南湖省省會城市,人口近千萬,至少一百五十處警務所,加上警務局和警務司,以及特警和警備軍等等,很容易形成槍支氾濫的局面。
曙光基地的優勢在於團隊建立比較早,在末世剛半年這個時間點,城市裡大部分還是不超過百人的中小型團隊,還處於挨家挨戶搜刮食物的階段,即便有槍支熱武器,也不會太多。
等再過去個一年半載,中小團隊自然而然地發生兼併後,槍支武器也就隨之聚攏到一起了。
儘管佔優勢,但也不能大意。
陳宇先獨身去往三個水庫摸索了一番地形,這些小水庫相對而言沒有大水庫那麼宏偉氣派,但勝在四周造了圍牆,有的水庫裡還有漁場和活著的家畜。
這些小水庫圍牆就兩米多高一點,想防活人和智力型喪屍是無論如何都防不住的,除非是把圍牆加高加厚或者直接蓋個房頂……但又談何容易。
將三個水庫的地形和建築情況報給參委會後,大家也只能是先將就一番,有總比沒有好,將來有條件了再考慮其他。
三十名武裝行動隊帶著二十把槍支和將近兩千發彈藥上路了,參委會給出的任務要求是必須招納一百名人才,尤其是電工和機械方面,男女不限。
這也就意味著,行動隊將在長沙市活動很長一段時間,直至招納足夠的人手。此外還有一個小任務,就是去常沙市“規劃司”裡把城市規劃資料找到,方便以後行動。
畢竟,像常沙市這種千萬人口級別的城市,擁有完整的產業鏈,上至飛機大炮,下至螺絲螺母,都有相應的企業工廠。
曙光基地要是能把這些裝置全弄來,建設一個新城市難度就沒有那麼大了。
其實團隊很多人想要直接入主常沙市,利用本來就規劃好的城市建築,這樣只需要在周圍造圍牆就行了,而且可以就近使用周邊的水庫發電站和資源。
但奈何團隊人數太小,沒辦法短時間裡把城市裡的喪屍清理完,而且城市裡還有其他團隊,貿然進去搶地盤肯定會內耗元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