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苑紫光閣左殿,被改建成圓桌會議室。
朱翊鈞坐在正中間上首座位上,左右兩邊坐著資政大學士張居正、譚綸、趙貞吉和王崇古。
再下面大半圈以及外面一圈圍坐著戚繼光、魏學曾、王國光、王一鶚、潘鳳梧、殷正茂、海瑞、汪道昆、李三江、李興等二十四位資政學士。
正在召開資政局全體會議。
祁言站在朱翊鈞旁邊,拿著一疊紙在朗聲念道:“法治,是緩解國內矛盾最好的辦法”
等他念完,朱翊鈞掃了一眼諸位眾臣,右手指了指祁言,“這些話是葡萄牙使節馬塞洛在旁聽小白菜案審案後,有感而發。
諸位,你們聽出些什麼意思來嗎?”
眾資政們面面相覷。
看著他們或真實或假裝的神情,朱翊鈞不由在心裡長嘆一口氣。
自己在翻閱皇史宬以及翰林院等儲存的卷宗資料時,發現其實在秦漢時,中國就有了法治精神。
只是這種法治精神隨著朝代的更替,皇權的日益加強,變得越來越淡薄了,到了國朝幾乎蕩然無存了。
其中儒家的興起要負主要責任。
儒家強調的德治,其實就是一種人治。在他們眼裡,治理國家非常簡單,一個仁字幾乎囊括了一切。
什麼是仁?
大家遵循三常五綱,各自在自己的階層裡安分守己。底層的人要安於天命,上層的人要心存仁德。
把複雜的世事簡單化,把動態的社會靜態化。全國上下就是一個巨大的金字塔,層次分明,只留下科試的這個獨木橋可以實現階層跳躍。
到太祖皇帝建立國朝時,這種靜態達到了登峰造極。權力集中在皇帝一身,但是矛盾越來越激烈。
皇權和文官集團,文官集團和勳貴集團,以及每一層之間的矛盾,諸多的矛盾無法緩和,只能透過殘酷的政治鬥爭來回地博弈,嚴重時改朝換代。
太祖皇帝設計國朝體制時,把包括中小地主在內的自耕農當做皇家的佃戶,把官吏和士子們當成皇帝的長工和管事。
幾經博弈,國朝的大部分權力被文官集團,也就是士大夫世家們掌握。
可是在名義上,他們不是這個帝國的主人。
主人是皇帝。
大家都是打工的,有機會就往自己口袋裡扒拉,至於大明這棟房子會不會倒,誰去管它。
朱翊鈞繼續說道:“萬萬沒有想到,朕力行法治,遇到的知己不在大明,卻是來自歐羅巴的使節,是葡萄牙人,你們嘴裡的愚蠻洋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