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張臺子上方都會有個大招牌,上書斗大的字:某某商行贊助本遊樂場。
海瑞一行人從人群裡擠了進去。
第一個臺子上表演的是飛叉,臺上兩位大漢,光著膀子,耍著飛叉。叉頭雪亮,裝有鐵片圓環。
大漢耍它不用手,只是讓它在自己的臂、肩、腿、背等處來回滾動,或拋擲空中,然後接住。
耍了一會,一位大漢停下,另一位大漢換上另一把飛叉。
上面纏著布條,浸著油,點燃後變成兩團火,在大漢身上來回飛動,看得下面的百姓心驚膽戰,瘋狂叫好。
第二個臺子是中幡,就是一根碗口粗細,三丈高的大竹竿,頂上有三面小旗,中間一幅綢緞長幅,上面繡著“吾皇萬壽無疆”的字,兩邊垂有流蘇,掛著小鈴,藝人把中幡舞弄飛轉,幡幅飄展,鈴聲叮噹。
突然向上拋起,用肘、肩、前額、下巴、背部甚至尾骨穩穩接住。
後面的高臺還有耍花壇、雙石、槓子、石鎖、花磚、靺鞈技,以及靈禽戲和木偶戲。
臺下的叫好聲,就像海浪一樣,一會在這裡,一會在那裡,彼此起伏,連綿不絕。
舒友良也是見多識廣的人,嘖嘖地讚歎道:“太常寺的蔡大官,真是費盡心思,從各地請來了這麼多雜戲班子,厲害啊。”
一行人跟著人流繼續往前走,前面是用竹蓆圍開的戲臺,一圍隔著一圍,每一圍都十分寬敞。
也是兩米高的戲臺,旁邊是樂班,戲子扮著裝,伴著樂曲,在臺上咿咿呀呀地唱著。
第一個臺子上演的是《鳴鳳記》,王世貞寫的本子,講是夏言、曾銑、楊繼盛、鄒應龍、林潤、郭希顏、孫丕揚等十位忠義之士,與嚴嵩、嚴世蕃做鬥爭,最後奸臣父子扳倒。
王世貞將這十位稱為“雙忠八義”,把他們前仆後繼的鬥爭精神喻為“朝陽丹鳳一齊鳴”,故而劇本取名《鳴鳳記》。
劇本一經寫出,轟動大江南北,成為這幾年最熱門的劇本,被改編成多個戲種劇目。
要是哪家戲班不會演《鳴鳳記》,它就上不了檯面。
今天演出的戲班是崑曲華林部,是演《鳴鳳記》最精彩的一家戲班,尤其是演嚴嵩的李伶,據說連嚴嵩悄悄看過後,都讚歎一聲,比我自個還要像,更招人恨。
後面的臺子有除了四家崑曲戲班,還有海鹽腔、戈陽腔、徽曲等十四家戲班,唱著不同的戲曲。
臺下的觀眾男女分坐,有富有貧,有貴有庶,此時都聽得搖頭晃腦,如痴如醉。
舒友良在一家徽曲戲班臺前邁不開腿,正在演《沉香救母》的鬼怪戲,他的最愛。海瑞那能慣著他,叫王師丘和方致遠左右架著他,繼續趕路。
在一家戲臺前,海瑞看到了太常寺正卿蔡茂春,他一身襴衫直袍,頭戴四方平頂巾,身邊是幾位隨從,在一處角落裡笑眯眯地看著戲臺。
蔡茂春也看到了海瑞,連忙走了過來,兩人在一處偏僻少人的角落會面。
“海公!”
“華秋在巡視?”
“正是。這位是我的令史梁巍,還不見過海公。”
令史是新官制後的新職位,換句後世的話叫做大秘。
梁巍神情激動,聲音顫抖:“海公可是海剛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