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軍都督府傳出的訊息,水師恢復一年兩次的炮擊。據說參謀局制定了新的軍略,要對日本進行更深入的打擊,要徹底摧毀他們的經濟命脈。
打仗的事,我也不是很懂。”
“就應該這樣。看著吧,我看等朝鮮和土默特那邊完了事,朝廷就能騰出手收拾那幫日本孫子。”
“應該是,反正他們一個島懸在外面,跑又跑不掉,想再來禍害我們又跑不過來。一鍋臭肉,就算爛,它也是爛在我們的鍋裡。”
“對了,申兄,你們跟日本做生意,受影響嗎?”
“受個屁的影響!我們就佔了平戶、博多兩港,還有界港外面的淡路島,有水師進駐,還有陸戰營,我們就在這幾處跟日本商人做生意。日本商人再跟各地的領主做生意。
日本商人坐我們船,運貨往來於日本各地和我們的地盤,水師武裝商船在巡檢的同時,還能多賺一手運費錢呢!”
眾人輕聲笑了幾聲。
申稼良繼續說道:“他們撕毀了和約後,我們馬上把所有貨品漲價,少則漲一半,多則漲三四倍,愛買不買。”
有東家問道:“申掌櫃,我們大明的貨品在日本不愁賣,那他們有什麼東西能販回來?總不能拿他們地裡刨出來的銀子來換嗎?
那也太便宜他們了。”
申稼良嘿嘿一笑:“怎麼會便宜他們。銀子是值錢,可光有銀子不行。按照少府監的指令,跟日本那邊做生意是有配額的。
只收一半的銀子,其餘拿貨品來換。”
“日本能有什麼貨品?”
申稼良左右看了看,輕聲道:“日本出口給我們的貨品第一大項,是稻米。朝鮮東征軍的軍糧一半是從日本收購運過去的。
接到最新指示,我們今年、明年還得加大收購數量。朝鮮平息叛亂,恢復民生需要不少糧食。”
李瑄好奇地問道:“申先生,我聽說日本雖然產米,但出產並不多,自己吃都不夠,還能大量出口?”
“小侯爺,你有所不知。他們先是不肯的,那就想法子讓他們肯。比如關東有個地方,屁大的地方有七八個領主,實力差不多。
有兩個領主有些遠見,死活不肯賣糧食,囤在倉庫裡。另外有兩個領主,透過日本商人,賣掉了大部分糧食,換了我們淘汰下來的兵甲。
然後迅速攻滅了附近的領主。那兩家囤糧的領主被攻破,倉庫的糧食全便宜了別人。”
好傢伙,囤兵甲的不需要囤糧,別人家就是自己的糧倉!
申稼良說道:“這種事情發生多了,很多領主也沒辦法,只好賣掉大部分糧食換兵甲。這兩年,日本各地越來越亂,饑荒也越來越嚴重。”
有掌櫃好奇地問道:“日本倭刀也是很有名的,怎麼還要找我們買兵甲?我們的兵甲賣給他們後,以後拿來打我們怎麼辦?”
李瑄瞥了一眼,主動地答道:“日本倭刀鍛造精良,非常鋒利,確實沒錯。可是兵器這玩意,就是消耗品,就跟柴火一樣。
倭刀是不錯,可是很脆。再好的刀,上了戰場,一兩仗下來就得斷。所以倭寇多愛身帶好幾把刀。
而且兵甲不要多麼精良,能堅持打一兩仗,能砍死人就行。最重要的是量大管夠。以前邊軍糜爛,總是打不過北虜,為什麼?看看他們以前的兵甲就清楚。
嘉靖四十一年的邊軍,還在用正德和成化年間的刀槍。刀身來回地磨,巴掌寬的刀身,硬是磨成拇指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