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等青,又稱陂唐青,產於江西樂平。明“空白期”晚期和成化、弘治、正德早期時使用。此料呈色淡雅、青亮、穩定,尤其使成化青花器名噪一時。
石子青,又稱石青,產於江西高安、宜豐、上高一帶。此料單獨使用時,青花髮色灰暗甚至發黑,明清二代民窯普遍採用此料,官窯則用於與回青調和使用。
珠明料,產於雲南宣威、會澤、宜良等縣,其中以宣威料最好。此料髮色明麗純正。康熙青花多采用此料。
蘇麻離青,即蘇泥麻青、蘇勃泥青、蘇泥勃青等。其名稱的來源,一說是來自波斯語“蘇來曼”的譯音。這種鈷料的產地在波斯卡山誇姆薩村,村民們認為是一名叫蘇來曼的人發現了這種鈷料,故以其名字來命名此料。另一種說法是,蘇泥麻青應為蘇麻離青,是英文smalt的譯音,意為深藍色或繪畫用的深藍色粉末顏料。
此料屬低錳高鐵類鈷料,故青花呈色濃重青翠,有“鐵鏽斑痕”,俗稱“錫光”。元青花的一部分和明永樂、宣德官窯所用青料均是這種,產地均在古波斯或今敘利亞一帶。
化學青料,即用化學制品氧化鈷配製的青料。髮色紫藍、純粹、濃豔,但輕浮而缺乏附著力,價格也低廉。使用此料製作的青花器,缺乏天然青料的美感。
作者國古代青花瓷,繪畫裝飾清秀素雅,瓷器底部的文字,圖案款識種類繁多,各個時期的款識均有鮮明的時代特徵。根據青花瓷款識的形式、種類來看,主要可分為紀年款、吉言款、堂名款、讚頌款和紋飾款五大類。
在青花瓷上,用寫、刻、印等方法標明瓷器燒造年代的款識,稱為紀年款。作者國古代瓷器款識,以紀年示為主,紀年款又分帝王年號的年款和以天干地支表明年號的干支款兩類。
明代永樂年間,在青花瓷上開始出現紀年款,篆書字型飄逸流暢,邊飾蓮瓣紋。宣靖款端莊剛勁。成化款鐵劃銀鉤,釉面有雲蒙氣。嘉靖款筆畫粗重,勁中藏秀。前人曾將明代紀年款歸納為:“宣德款多,成化款肥,弘治款秀,正德款恭,嘉靖款雜”五句話。
清代康熙款字型工整,青花料色明麗。雍正款楷書蒼勁有力,格式講究。乾隆、嘉、道光款多為篆體,字型排列緊密,猶如一枚篆印。近代款識中“江西瓷業公司”款較多,楷書秀逸,其中還有英文款識“CHINA”,是近代出口瓷的標誌,是青花中最早使用的英文款。民窯青花瓷的紀年款很少,有“大明年造”等,字型草率。書寫得很隨意。
書寫含有吉祥寓意的詞句,民間青花瓷上常普遍見到。字型多為行草,瀟灑飄逸,一氣呵成。“福壽康寧”、“長命富貴”、“萬福攸同”等語句表達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嚮往。
以典雅的堂名、人名書寫在瓷器上,作為私家收藏的標誌。有“浴硯書屋”、“若深珍藏”、“白玉齋”等。堂名款瓷的製作精良,有很高的收藏價值。
寄託了陶瓷藝術對瓷器的喜愛之情,如“玉石寶珍”、“今古珍玩”、“昌江美玉”等。“哥瓦弟玉”四字款,清新俊逸,很有意思。“瓦”即陶,比瓷器歷史悠久,是為大哥,而瓷又比美“玉”更潔白光潤,“玉”就只能屈居為“弟”了。
又叫“花樣款”,以簡練的圖案裝飾器底,為民間青花瓷的特色款識,與篆刻中的“肖形印”有異同工之妙。圖案有博古圖、暗八仙、八吉祥等。紋飾款中的“豆乾款”為菱形框架結構,猶如現代建築中的高樓大廈,是民間作坊的記號,又叫“花押”。
青花瓷又稱白地青花瓷器,它是用含氧化鈷的鈷礦為原料,在陶瓷坯體上描繪紋飾,再罩上一層透明釉,經高溫還原焰一次燒成。鈷料燒成後呈藍色,具有著色力強、髮色鮮豔、燒成率高、呈色穩定的特點。
目前發現最早的青花瓷標本是唐代的;成熟的青花瓷器出現在元代;明代青花成為瓷器的主流;清康熙時發展到了頂峰。明清時期,還創燒了青花五彩、孔雀綠釉青花、豆青釉青花、青花紅彩、黃地青花、哥釉青花等品種。
青花瓷器產生於何時?眾說紛紜,莫衷一是。還是從事實出發吧。本世紀四十年代,人們發現了一件書有“至正十一年“紀年銘款的元代青花瓷瓶。從此以後,國內外研究我國古瓷器的人,便根據這件瓷器的造型、胎、釉、料色與紋飾方面的特徵,把許多傳世的、或出土的和這件瓷器的工藝與裝飾風格相近的青花瓷器,確定為元代的青花。
這隻帶有年款的瓶子公諸於世以後,中外研究古陶瓷的作為元代創始青花的依據。但是這些青花瓷器紋飾精美,料色濃豔,氣勢宏偉,無論是裝飾還是工藝方面都有較高的造詣。景德鎮的青花瓷器在元代已普遍出現,而風格固定趨於成熟,因此有些人認為,這樣成熟的青花瓷器,不可能是突然出現的,它一定經歷了一個草創的階段而逐步達到這樣的水平。
所以,青花瓷器的創始時期,近年來有些人根據元代作品本身給人的感覺,宋代的青白瓷盛傳江湖,造成景德鎮瓷突飛猛進的發展,而推定青花瓷萌芽於當時已具有質地優良、能清晰以發顯青花藍色透明釉的景德鎮宋窯場。
解放後,特別是文化大革命以後,我國文物考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績。大量的考古發掘資料,為我們弄清早期青花的面貌,提供了科學的依據。近年來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在發掘元大都遺址時,和景德鎮陶瓷館試掘湖田古瓷窯遺址中,都出土了有確切地層關係的青花瓷器。
如景德鎮陶瓷館在試掘湖田古瓷窯遺址時,發現有青黑釉下彩繪的影青碗底心殘片一塊,及影青釉下加褐斑點黑彩的虎形枕等遺物,對研究景德鎮瓷器釉下彩繪的起源和青花瓷器的萌芽問題,提供了一些實物資料。
由於到目前為止,所發現的早期青花瓷器都是元代景德鎮生產的,而景德鎮湖田古瓷窯遺址出土的元代青花又與國內外傳世出土的這一時期的青花瓷器基本一致,因此我們可以這樣說,青花瓷器在世界上出現。最晚在我國元代(十三世紀七十年代到十四世紀六十年代,併為我國的陶工所製作。
青花瓷具有非常高的欣賞和收藏價值,歷來受到全世界人民的喜愛,青花瓷的歷史價值非常高,起源於唐代。宋代青花瓷雖有生產,但仍屬於初級階段,發展緩慢,傳世器物很少。
元代青花瓷趨向成熟,尤以江西景德鎮青花瓷最為精緻,有一定數量的青花瓷器傳世,成為今天世界各大博物館的珍藏品與各種拍賣會上的搶手貨。
元代的青花瓷器發展已比較成熟,青花料在當時分為進口和國產兩種,早期使用的色料來自海外,稱為“蘇麻離青”或“蘇渤泥青”,簡稱“蘇青”。
元代青花瓷的胎體一般較為厚重,色彩鮮豔、構圖繁密,採用多層裝飾,花紋以龍鳳、魚藻、鴛鴦、荷鷺、纏枝花、山水、人物故事居多。內容豐富,筆法自由,生動傳神;畫面層次豐富,構圖飽滿,裝飾性極強。
許多器物畫有八寶、蓮花、海馬和大雲頭等紋飾,明顯受到喇嘛教藝術的影響。元青花造型優美,古樸端莊。既有恢弘雄偉的大器,如大罐、大盤、大碗等;也有精細靈巧的小器,如胎體輕薄的高足碗、高足杯、匜、盤等。
元青花線條蒼勁有力,平塗結合勾、皴、點、染,表現了與水墨畫相同的藝術效果,顯示出元代工匠高超的繪畫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