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紙傘就是這樣充滿著夢幻,充滿著旖旎的風情。當風雨沖洗年輪,當歲月蝕落斑痕,當一把把浸透著淡淡桐油清香的油紙傘從中煙雨朦朧走來,千年風雨賦予了油紙傘豐富的歷史和文化內涵,沉澱了油紙傘宛約而扣動人心的美。
當經歷了姿肆塵世的喧囂,絢爛之極的嫣然,復歸平淡的田園,是否還能依稀記憶起那把宛若如花的精緻。
如果中國風的主流是立領,可能還有交領,那麼到了夏天脖子該有多熱啊!於是,隆重推出“廢領”這個鮮為人知的民國時尚。“廢領”,顧名思義就是沒有領子,講究體面的民國人怎麼會有一股潮流是廢除領子呢?請看本期的時尚小故事
對於民國服飾的印象,很多人一定會提“立領”這個元素。
關於立領的故事之前在《立領:與女人有關的四百年服飾歷史》裡已經寫過了。立領起源於明代,是自我發展,還是受到外來文化影響,眾說紛紜。早幾年還有寫“皇漢”試圖論證立領來自於蒙元,以證明立領是有蠻夷血統的,將其排除在漢人服飾體系以外。
不容否定的卻是,立領對於後世的影響極大,大到幾乎是中式服裝中最為突出的元素。
民國服飾上立領的流行,得益於清末時立領從漢人女子的脖子上漫延到了旗人與男子,從而成為了更為普遍性的服飾元素。立領也不是一成不變的,高高低低,方方圓圓,總在變化。所以網上流傳的那些所謂明代和清代民國立領的對比圖,顯然是忽略了這些流行上的變化。
比如晚清的一段時間,女子服飾寬大,但是立領十分低矮。在老照片裡看著,女人像偷穿了什麼盔甲,卻又把脖子暴露出來,低矮得近似於無。
又如民國初年,領子由變得極高,一直可以和鼻尖齊平,包裹住了半張臉。但當時的衣服又十分瘦削,加上當時時髦的髮型,整個人頭重腳輕,充滿了奇特的衝突感。
如今將立領視作中國風的商家,總是難以將立領與大襟做得盡善盡美,主要也是這擔負一件衣服門面的工藝,實在是有些難度。我很喜歡看商家做立領,我常開玩笑說,古風衣服的難度就是縫合床上四件套。
但是有立領和大襟就不一樣了,這難度是妥妥的。所以經常可以看到大量車禍現場,領子垮了豁了,大襟歪了漏了,釦子扭了堵了。總之只有我們想不到,沒有商家做不到的災難場面。
此外還有一個原因,就是現代人其實不怎麼會穿立領了,覺得不舒服,被束縛。也就無怪乎,商家制作那麼多迎合買家不想要立領的所謂翻領如此熱賣了。從“明制漢服”到“民國風”皆是如此。
鋪墊了這麼多,就要隆重推出沒有領子的民國服飾了。
從民國襖裙到民國旗袍都有無領款式,當時偏多稱為“廢領”。
這個稱呼似對“領子”頗多怨懟的樣子,事實上在民國許多記載裡,人們的確對領子有一些上綱上線的看法,將之與身體的自主權、健康權以及社會風氣聯絡起來。
畢竟民國最不缺的就是對這個國家和這個國家的人民該何去何從的思考,服飾的短長、中西、有無都十分值得拿來討論,它的討論結果似乎又是最容易顯現在世人面前。
一般女子,確實覺悟了不少,她們知道衣服加領,有妨礙頸的運動,高領更為不行,所以那時她們的思想很積極,不論高低領,一概取消,很慷慨地提倡穿沒領衣服了。那時女學生們得到這個訊息,就立刻趕著把她們的衣領除去,而且還在報紙上刊物上發表很多廢領運動的文章,鼓吹得風雲皆變。
“廢領”有多重樣式,比如直接去掉立領部分,只留一個圓形領圈的,也有做成方領等變化樣式的。
但是需要留意一點,“廢領”乃是根據其無領的特點進行了再設計,而非直接去掉領子的做法。所以我們可以看到,“廢領”領圈往往大於立領本身的領座。
而且,“廢領”儘管多見於1920年代,但是1930年代依然可以看到一些實證,可見這種風氣始終存在。而20年代多見,也是因為當時服飾更為多變,領型設計也更靈活,很多人也會將一些非立領設計的其他領型也算入“廢領”之列。
儘管去掉“立領”就像拆掉了門口的牆一樣,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卻同時也有一種無所適從的感覺。所以“廢領”儘管實證不少,卻始終未成氣候。
旗袍的發展,從清末到今天,已經走過了百年曆史。在這一百年中,發生了很多的演變和變遷。
旗袍屬於袍服類中的一種,它是從春秋戰國時期(2700年前的深衣發展下來的。所謂深衣就是中國古代人穿的上衣下裳合為一體的衣服。
到了清朝,袍服成為了主要服裝。特別是滿族婦女穿的袍子造型線條平直硬朗,衣長至腳踝,裝飾也極其煩瑣。旗裝是寬大不露肌膚的,它是滿族的傳統衣飾。因為滿族人又叫旗人,所以就有旗袍之稱。旗袍在盛京誕生並制度化,併成為中華服飾文化的代表之一。漸次積累而成的旗袍文化是盛京城市文化的特色。
滿族旗袍作為中國最具民族特色的衣飾之一,高雅華麗,也是最能展現東方女性美的一種“禮服”。
在民國初年,婦女服裝一般仍保持著上衣下裙的形制,和清代服裝相似。
20年代是海派旗袍逐漸形成的時期。旗袍開始普及袖口逐漸縮小,滾邊也不如從前那樣寬闊。
1929年,中華民國政府曾把旗袍(還有中裝確定為國家禮服之一。當時女子禮服有兩款:一款是藍上衣加黑裙,另一款就是旗袍。學堂中女學生多著偏大襟上衣底襟圓擺、齊肘中袖短衫,下著綢裙。
30年代是旗袍的黃金時代。海派旗袍無論是裁剪還是設計都更加西方化,採用了胸省和腰省,旗袍變長而緊身且高開衩,更加符合東方女性精緻玲瓏,開放活潑的理想形象。
40年代,抗日戰爭的開始,打亂了30年代人們對服飾的追求。旗袍向經濟,便於活動等實用的功能考慮,長度縮短至小腿中部,高時到膝蓋處,夏季傾向於取消袖子,領子減低。簡便、樸素、適體從而成為40年代旗袍的獨特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