鞏縣離洛陽不遠,歷史上多次劃歸洛陽管轄,實際上屬於洛陽地域。改革開放以後,唐三彩首先在孟津縣恢復生產,孟津的民間藝人在傳統技法的基礎上,改進了原料配方,提高了燒製溫度,使產品質量提高,產品暢銷國內外。
“唐”是一個世界性的符號。唐代生產的唐三彩以其簡約的造型和亮麗的色彩,受到世界各國人民的喜愛。在唐代,唐三彩已經走出國門,與世界緊密地聯絡起來。那一隻只彩色的駱駝,有雙峰的,也有單峰的;牽引駱駝的胡俑,高鼻深目,分別來自西域和更遙遠的異國。
這些駱駝和胡俑,傳達了絲綢之路上商業往來的重要資訊。佛教藝術對唐三彩的影響也很大。唐三彩中的天王力士俑,與龍門石窟的同類造像十分相似,凡是天王力士俑,都是身材高大、金剛怒目,不是揮舞著拳頭就是單腳踩著一個魔鬼。古人塑造出如此駭人的形象,並將其放進墓中,本來是用來鎮墓驅邪的,熟料無意中折射出了佛教藝術對唐三彩的影響。
唐三彩是唐朝與世界接軌的一個見證,它廣泛地吸收了外來文化,同時又以輻射的姿態影響著世界文化。凡是沿著絲綢之路傳入大唐的各種工藝技術、奇珍異物、寶相花紋,都成為當時唐三彩再次表現和刻畫的物件。
當時的大詩人杜甫,曾寫過“羌女輕烽燧,胡兒制駱駝”、“東來囊駝滿舊都”等詩句,足見當時西域商人紛至沓來的景象是多麼熱鬧。源於生活的藝術品唐三彩,最直接地反映了當時的景象。當然,閱人無數的杜甫,肯定欣賞過許許多多唐三彩,想必當他面對這些彩虹般的藝術品時,心情也會愉悅和激動。
但唐三彩也有衰敗的時候,轉折點是“安史之亂”。“安史之亂”是唐王朝一個可怕的夢魘,全國死了那麼多人,卻再也無力厚葬,唐三彩製造業隨之蕭條,這種釉陶作為一個多彩的夢,漸漸被稀釋成一杯殘酒。
如今洛陽人見到的唐三彩,多是仿製品,而且多為彩馬和彩駝,但你只要走進洛陽博物館,就會看到真正的唐代生產的唐三彩,在那裡,這種文物多得很。若是三彩馬,必是馬首微垂,神態安詳,初看好像是完全放鬆的狀態,但如果仔細觀察你會發現,馬的四隻蹄子已經開始躁動,肥壯的身軀蘊藏著磅礴的力量;馬的眼睛雖然看著地面,但分明有著廣闊的視野,它是看到了戰場還是看到了漫漫旅途?給人留下了想象的空間。
那三彩駝比馬的個子大得多,卻沒有馬的色彩豔麗,好像還殘存著絲綢之路上的風沙征塵。駝峰上,平展展地置一平臺,馱著沉重的貨物,載著歌手樂手,這些伎俑或吹羌笛,或彈琵琶,似乎有了這個“移動的歌舞團”,漫漫的通商之旅也不寂寞了。唐三彩就這樣一路走來,一路揮灑奇彩,直到現在。
唐三彩作為盛唐文化的傑出代表,曾有過非常輝煌的燒造歷史,因為最早唐三彩在洛陽周邊被大量發現,所以又叫洛陽唐三彩。曾經人們一度認為唐三彩僅僅是一種陪葬品,隨著考古的發現,扭轉了這一觀點,唐三彩這種獨特的釉陶器在唐代日用品中也屢見不鮮。
今天唐三彩工藝品已經漸漸成為洛陽的名片之一,是高檔的旅遊紀念品,並作為國禮贈送給多過使者。你知道唐三彩是怎麼燒製出來的嗎?
唐三彩的燒製需要經過塑形,印模,上釉等多道工序,首先是原料,唐三彩採用洛陽周邊的優質高嶺土,黏土和長石粉,要將這些原料混合,晾曬,挑選,粉碎,揉搓均勻,並加水調和成泥漿,這些泥漿經過一定時間的沉澱,再從中挑選出上等的細料,只有上等的細料才能同釉層完美結合。
然後是制模,要先將人物或者動物的形象用高嶺土製成模型,接著澆灌石膏製出模具,最後是將陶土灌入模具壓鑄成型,由於唐三彩造型十分複雜,不可能一次成型,所以要將各部分分別用模具做出來再用陶土粘合在一起。
據從業者介紹,還有一種叫手工印坯,這是區分唐三彩檔次的重要標準,模具適用於大批次生產,相比之下,手工印坯要更加精緻,能將各個部位做到完美。
和鈞瓷比較類似,唐三彩也是將製作好的坯先素燒,之後再上釉,然後再燒完成,釉的優劣也是區分唐三彩品級的重要指標,對於仿古的唐三彩工藝品,要求花紋和色彩不可以隨便改變和新增。
唐三彩是一種盛行於唐代的陶器,以黃、褐、綠為基本釉色,後來人們習慣地把這類陶器稱為“唐三彩“。唐代繁榮的社會經濟和文化色彩,透過工藝品再一次放大性的展示出來,所以透過唐三彩,不僅僅是能夠感受到這些手工品造型的逼真,色彩豔麗,更能透過它體會當時社會的盛況,感受當時的社會風氣。因此唐三彩在我國工藝美術史上具有十分突出的地位。
那我們在學習歷史的過程中,尤其是在初高中做歷史選擇題的時候,經常會碰到一些題說是某唐朝官員在家裡擺放“唐三彩”,那老師就會告訴我們這個選項是錯誤的,原因是唐三彩是作為一種冥器,是陪葬品,也就是說是給死人用的,是不能擺放在家裡的。可能當時我們也不是很理解,為什麼如此精美的工藝品只能作為陪葬器物,但是在近些年的考古發掘之中,發現在中亞和西亞的一些地區,出土的部分物件中有“唐三彩”的出現,難道中國的陪葬品就讓外國人這麼喜歡。
中國素來有厚葬的傳統,認為人死後會有靈魂轉生,尤其是生前的東西死後也會享受,所以在一些大型的帝王墓葬和達官貴人的墳墓中會有大量的陪葬品,會將自己一生喜愛的東西作為死後的陪葬品隨著墓主人一起埋入墓中,當然這也就是中國盜墓行業如此興盛的重要原因。
尤其是像漢朝時期厚葬之風更是盛行,金銀財寶更是無所不包,這也是當初曹操組織軍隊進行盜墓的重要原因,進而促成了我們現在所說或者聽到的摸金校尉、發丘中郎將的產生。到唐朝時期,厚葬之風依然盛行,所以在唐代的墓葬之中依然會有豐富陪葬品的出現,也是宋朝以後,大量的紙製物品的出現,厚葬才漸漸衰弱,但是陪葬物品依然可觀。
曾經陝西曆史博物館研究員王世平說:“唐三彩雖然有很高的藝術價值。但是由於其原材料都是泥土,在唐代並不值錢。”在古代一些達官貴人為了顯示自己的地位或者權利,經常會在家裡擺放一些名貴的瓷器或者玉器,而當時的唐三彩因為造價確實低廉,也就導致了它絕對不會成為這些人家裡的擺放之物。
而且漸漸成為習俗,這種陶器成了人們陪葬的物品。所以在後世發現的唐朝墓葬之中發現的唐三彩經常會作為一種不吉利的東西,被砸掉或者銷燬。也就是到了晚清時期,英國人開始對唐三彩收藏,導致了它的地位飛速增長。
但是,在最近的考古發現之中,人們發現唐三彩並非僅僅只是作為陪葬品。盛唐時期的中國,吸引了大批外國商人的到來,也就將中國的物品能夠帶至世界各地。而唐三彩的製作成品確實吸引眼球,所以這些外國商人就盯上了這物品,將這作為中國的一種特產帶至世界各地,所以在中東、東南亞地區可能會有將唐三彩作為擺放物件的畫作出現,畢竟物以稀為貴,在大唐作為陪葬品的唐三彩竟然成了外國人眼中的奢侈品,造物弄人。
不管唐三彩的地位如何,它都是我國唐朝時期的一種突出文化代表,不管是墓葬文化也好,工藝文化也好,反映了盛唐時期那個讓整個世界為之嚮往的夢幻之地。只是,歷史滄桑變化,沒有誰能夠長久屹立,昔日的大唐也成為一片廢墟,成為記憶中的盛世。百镀一下“大時代的夢爪书屋”最新章节第一时间免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