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思兔TXT免費看>科幻靈異>大時代的夢> 第九十一章 唐三彩(3)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九十一章 唐三彩(3) (2 / 2)

總之,如果用一句話來概括真品唐三彩與高仿唐三彩釉裡的不同,那就是高仿品開片細小,真品開片極為細小,差別就在一個“極”字,其中奧妙不是比較著看很難說明誰細、誰更細。

時光歷經百年可以滲透釉面,把一些褐、黑等色的雜質帶入釉裡,凝結在釉下胎表,部分真品的釉下會出現這一情況。釉的開片雖不是很細,但紋路是非常緊密的,絕無向兩邊分開的現象,可雜質竟穿透紋路滲入釉裡慢慢積累形成黑褐色的沉積物,沉積在釉下的雜質越多,釉下的胎表就越黑,反之就越淡,在透明的釉下清晰可見。

出現這種現象並不奇怪,只要有足夠長久的時間就可。高仿品釉下胎表之所以沒有這一現象,就是因為它沒有百年以上的時間,短時間的“速成”是毫無結果的,即使有雜質侵入,也不會透入肌理。

唐三彩,已經不再是人們想象中的立體的物件,也不是陪葬用的物件了,已經從地下走上了地上,走進了人們的日常生活中了,上面介紹唐三彩的時候對其歷史也做了詳細的說明,唐三彩逐漸的往平面三彩發展,也就是郭愛和等一些大師研究開發的平面釉畫,並開發了三彩藝這個品牌。

古代陶瓷的製作工藝,是古陶瓷鑑定的一個重要依據,而一般收藏者卻往往容易忽視這個問題。這個忽略,一方面是因為我們常常會把精力集中於觀察陶瓷的器型、釉色和開片這種外在的因素;另一方面原因是,對於一般收藏者來說,不可能親臨現場瞭解陶瓷的製作工藝,他們很少去過現代陶瓷的製作場所,更少去過我國各地遺留下來燒陶遺址,他們不瞭解遺址中各種爐窯的構造,因而,他們對製陶工藝所遺留在古代陶瓷上的痕跡,關注極少,從而使一些對於鑑定古陶瓷真偽十分有效的痕跡被忽略,這不能不說是一個遺撼。

唐三彩陶俑內壁上的指紋,就是這樣一種痕跡。它是古代唐朝的製陶工匠留下的製陶印記,更是今人鑑定唐三彩真偽的標誌。圖6—27和圖6—28兩張照片,拍攝的是唐三彩女樂俑的內壁,從照片上可以清晰看到內壁上的指紋。

之所以提供兩張照片,是要說明,這種留下指紋的唐三彩,不是個別的現象,是細心的收藏家在各種人物俑上經常可以發現的特徵,所以這個特徵可以作為鑑定唐三彩真偽的依據。

請讀者分析一下這兩張照片,就可以發現,這兩張照片上的指紋都不是一個手指留下的痕跡,而是兩個以上的指紋,或者說是同一個指紋重疊而成的多個指紋。這個現象說明,唐代的工匠在製作唐三彩時,不斷用手指捏塑坭坯,因而在內壁上留下了這種重疊的指紋痕跡。

從黃冶窯遺址出土的唐三彩製品來看,唐三彩的製作是採用模製成型工藝,這種工藝,有著嚴格的造型要求,所以,唐三彩製品,尤其是一些底部開口的人物俑,在脫模後,其細部特別是接縫處,都會經過手塑加工。

這個特殊的工藝流程,既帶著強烈的時代特徵,又要求十分高超的手藝,這種手藝,在唐三彩製品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終於使現代的收藏家看到了這些不著名的唐代工匠的指紋。

這些指紋,既是我們鑑定真假唐三彩的依據,更使我們對唐代的工藝匠師頂禮膜拜。

這類收藏品,收藏者可自己動手加固處理。處理前要先觀察器物的損壞程度,不要盲目使用各種化學材料,要先制定修復保養方案。釉色沒有酥鬆脫落只是表面泛出白絨絨的物質且用手叩不掉釉的,表明釉料比較結實;反之,則說明釉坯酥鬆。情況不同,採取的保養辦法也不一樣。

對釉面比較牢固,坯胎比較緻密堅硬的可採用兩種方法:

一是蒸餾水浸泡除鹽法:將這類器物放在蒸餾水中浸泡,二三天換一次水,浸泡三四次後取出晾乾即可,表面可加保護層保護。

二是紙漿糊敷法:將紙切碎後用去離子水浸泡,每天更換一次,3天后即可使用。將紙漿糊敷在要去除鹽類的器物上,2天換一次紙漿,3次後即可,去除紙漿後要晾乾表面塗保護層。

釉坯不好,坯胎體酥鬆的,這類釉陶不能輕易用水洗刷。有條件的可採用減壓滲透加固法,將器物放在真空乾燥器內滲透加固,加固劑的配方和配比要根據陶胎的酥鬆程度、顆粒的粗細、陶胎的薄厚等情況來配。

加固烘乾後不能讓加固劑泛於表面、出現光澤,更不能改變物品的顏色。還可採用噴塗、刷、滴等加法加固,將試劑配好後在器物的內外採用氣泵噴塗、毛筆刷塗、針管滴的辦法加固。

加固時不要操之過急,要根據器物吸收情況慢慢進行,由區域性到整體。加固用紅外燈烘烤至溶劑揮發。加固表面多餘的液體可用丙酮擦除。

浸透和表面加固劑可採用:3%三甲樹脂丙酮溶液;515%聚醋酸乙烯酯酒精溶液;3%的在纖維素酒精溶液;2%硝基纖維素丙酮溶液;5%聚乙烯醇溶液等等。

去除釉面的汙垢,石灰質覆蓋層可用2%稀鹽酸溶液擦洗;石膏類覆蓋物,可用硫酸銨溶液熱泡;矽質類覆蓋物,可用1%氫氟酸溶液擦式;食物腐敗物、煙薰汙跡,則可用乙醚、丙酮、甲苯、碳酸鈉溶液等擦洗。所有用過化學試劑的文物都應在蒸餾水中浸泡乾淨。

唐三彩這一種工藝品的特點,它有中西文化的交流特點在裡面,這個造型是雞頭器皿,從考證它當時是西域國家甚至中東國家的一種盛酒用的器皿,但在中原地區把它作為一種工藝品來製作,並且從人們的使用中可以看到當時中西文化的交流。

唐三彩是唐代陶器中的精華,在初唐、盛唐時達到高峰。安史之亂以後,隨著唐王朝的逐步衰弱,由於瓷器的迅速發展,三彩器製作逐步衰退。後來又產生了“遼三彩”、“金三彩”、但在數量、質量以及藝術性方面,都遠不及唐三彩。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