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思兔TXT免費看>科幻靈異>大時代的夢> 第七十七章 鋦瓷(1)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七十七章 鋦瓷(1) (2 / 3)

日本將傳統鋦瓷後用蛋清和白磁粉填縫改成了大漆金繕所以只能稱柳釘鋦,而且在近代土見益弘繼續改變鋦瓷方法沒有保留古老方法不能稱作藝術。

日本最早只有《螞蝗絆茶甌記》有記載鋦碗時代出現很晚和中國比只能算是小弟弟。歐洲鋦瓷根據考證為早期赴歐洲的華工帶去的技術。

鋦補修復瓷器這一行當的產生是與中國瓷器的發展有著密切的相關的聯絡的。起初於何時已無法考證,最早見於宋代張擇端德巨型手卷《清明上河圖》中的一處鋦匠做活的一幕。

鋦瓷行當經歷了宋、元、明、清、民國、新中國六個朝代。跨越了一千多年的歷程,影響了中國多少代人的生活。

鋦瓷這一行當,在民間被稱作錮爐匠。最初是為謀生而產生的一門手藝。是“街挑子“之中的一員,也是被人看不起看作是下九流的行當,可卻是人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東西。

因為瓷器是貴族階級的寵物,從外國人對中國人的稱呼,瓷器就是中國,中國就是瓷器,就充分體現出瓷器在等級階級上的價值,而老百姓和貧民對瓷器卻是一種可望而不可及的奢望,所以對擁有的瓷器視為寶貝。

瓷器堅硬耐磨,更可持久使用,可瓷器的致命弱點是易碎,每當一件瓷器破碎後,便無計可施,留著無用,棄之可惜。

匠人們便開始琢磨如何將破碎的瓷器修補好,經過了艱苦的摸索實踐,失敗成功,在實踐中總結、理順、規範出一套合理的鋦瓷技藝。

其中最大的貢獻就是發明了獨一無二的“金剛鑽”和“鋦釘”,繼而便產生了鋦補修復瓷器這一行當。而這一行當的出現,很快就被老百姓接納,破碎的瓷器得到了再生,擁有者減少了購買新瓷器的費用,同時讓鋦瓷匠人得到了勞動報酬。

鋦補修復這一行當,隨著中國瓷器業的興旺發展延續,自然中形成了山東、河南、河北三大派,山東的金剛鑽為皮鑽,河南的金剛鑽為弓鑽。河北的金剛鑽為砣鑽。山東派的皮鑽是由三條皮繩往反拉伸,旋轉平穩,對鑽頭、瓷器都有保障,三大派的三種金剛鑽,雖然形狀不同,操作不同,但是鑽頭卻是相同的,都是鑽石或金剛鑽,而且鋦釘也大致相同,只是釘腳不同而已,鋦瓷的過程也大致相同。

到了清朝乾隆盛世時期,在三大派的基礎上又分為兩大類,即:常活,就叫粗活,純為民間生活用品為主的鋦瓷修復粗活,通常被稱作鋦盆、鋦碗、鋸大缸的錮爐匠,所用的工具金剛鑽、鋦釘都比較大、粗糙、單一、是清一色的鐵釘。而另一類則是經過藝術加工專為達官、王爺、貴族、八旗子弟們享樂而服務的鋦瓷細活,即:行活,也叫秀活。所用的工具金剛鑽小巧精緻,鋦釘完全用民間絕活鍛銅工藝加工而成,美妙絕倫,有花釘、素釘、金釘、銀釘、銅釘、豆釘、米釘、砂釘。由於有了鋦匠精美絕倫的鋦瓷細活,使得那些達官、王爺、八旗子弟們在享樂中興起了“鋦活秀”。

自從有了“鋦活秀”,鋦瓷行當在古董、古玩行裡有了一席之地,由被動修補而轉為主動作秀,由單一的鋦補轉為鋦補修復,嵌飾做件,鑲包配飾等風格特異,藝術魅力獨特的一門絕活技藝,成為古董、古玩行裡古舊老瓷器作秀的一門專業行當,行活,作秀鋦匠的名聲也隨之大振。

然而,隨著歷史的改變,戰爭的硝煙四起,“鋦活秀”再也秀不起來了,鋦瓷這一行當也隨之蕭條下來了,只是簡單的鋦補一些生活用品。

到了新中國的解放初期,只有那些孤獨的鋦瓷老匠人,為了生活而不得不走街串巷,喊著那淒涼的老調“鋦盆、鋦碗、鋸大缸”。幾天、幾十天也很少有生意做。

錮爐挑子傢什幾乎走到了盡頭,到現代社會,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的改變,原有的傳統生活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瓷器壞掉了再買新的,沒人再造訪鋦瓷這一行當,沒了市場,這給鋦瓷技藝的傳承和弘揚帶來了難以解決的問題,因此急待保護,傳於後世。

鋦瓷第一步就是找碴,對縫,對破損的瓷器恢復原狀,準備修補

第二步定位點記,根據瓷器的紋飾結構以及樣式張合位置和位點,以及鋦釘數量和位置。

第三步就是打孔,用金剛鑽打孔。

金剛鑽是長約10公的鐵鑽桿,在鐵鑽桿的套著毛筆桿粗細竹外套,外套的兩端用剪刀鐵箍把鐵鑽桿和竹外逃固定在一起,再在普通的鑽具用銅焊把鑽石鑲嵌在工具頭部做成,金剛鑽。

然後用金剛鑽鑽孔,打孔也是對鋦瓷人的一大考驗,有些瓷器厚度就幾毫米,打孔時都是毫釐之差;一是手要拿得穩,對的準,最好不能打穿,有時不小心打穿了,還得多加幾道工序把孔填補起來;其二是孔要對稱,不能有一點偏差。

第四步鋦釘,鋦釘製作體現手藝人的水平,鋦釘的韌性和製作鋦釘的水平,也決定著鋦補器皿的使用壽命。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