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事經媒體報道後,彭國龍的生意開始“火”起來,一些慕名而來的遠方客人上門要貨,他的儺面具逐漸銷往廣州、上海、香港、北京以及美國和日本等國內外市場。
“僅去年一年就有10多萬元的銷售額。”儺面具的走俏不僅給彭國龍拓寬了增收渠道,也讓當地很多年輕人看到了其中的商機。
此後,不少人紛紛找彭國龍拜師學藝。
“我雖然得過不少獎,也有一些徒弟出了‘門道’,但還得依託這一產業,讓更多的人富起來。”
彭國龍感慨道,產業要做大就必須依靠市場,但市場得有公司來運作,只有兩者合而為一,產業才能成為品牌,並帶來財富。
除了讓產品走向市場,彭國龍對自己的技藝傳承看得更重,他有一個目標,就是讓他這一身技藝一代一代的傳下去。
從事儺面雕刻以來,彭國龍共有徒弟11人,5人已出師,有6人還在學習中。
彭國龍感慨地說:“如果我的技藝失傳了,就白忙活了一世,所以我一定要帶徒弟,把技藝傳承給徒弟,也希望他們學好以後也繼續傳下去。”
“我覺得工匠精神就是要對自己的作品精益求精,力求創新,學習不能停止,我就是到了80歲還要學。”彭國龍笑著說。
說起“儺”,可能很多人並不熟悉。儺又稱跳儺、儺舞、儺戲,是一種神秘而古老的原始祭禮。流行於江西、四川、甘肅、貴州、安徽以及湖南、湖北西部山區等地。
戴面具的演員扮演傳說中驅除瘟疫的神──儺神,反覆的、大幅度的程式舞蹈動作表演極具原始舞蹈風格。
在儺的表演中,儺面具可以說是最能體現這一藝術的標誌之一。
不久前,在湖南省沅陵縣的龍溪口儺文化山莊,藍桉見到了今年43歲的儺面具雕刻師向清國,並聽他講起了與儺面具相識、結緣的故事。
接觸儺面具雕刻之前,雕刻手藝精湛的向清國在沅陵縣城的沅水大橋下開了個仿古傢俱店,以承接古典傢俱維修、定製仿古傢俱為生。
2009年秋天的一個下午,向清國的仿古傢俱店來了一位精神矍鑠的老人。
來人叫鍾玉如,是縣史志辦的退休幹部,正在牽頭籌備成立縣儺文化協會。
老人仔細詢問了店裡每件木雕作品的來歷,得知這些都是出自向清國之手後,便問他願不願意雕刻一些儺面具。
老人告訴他,儺面具是儺文化中儺祭、儺儀、儺戲中使用的道具,是原始的面具造型,它不僅驅鬼、避邪,而且祈福佑吉、除病滅災、鎮宅、求子、興旺,是一種很受歡迎的宗教和民間藝術品。
這是向清國第一次聽說儺面具,雖然對老人的話似懂非懂,但覺得可以嘗試一下,也就應承了下來。
過了幾天,老人又一次來到了向清國的小店。這次,老人帶來了一大沓儺文化資料和儺面具圖片。
那一張張或剽悍、兇猛、猙獰、威武,或穩重、深沉、冷靜、英氣,或和藹、溫柔、妍麗、慈祥的面具,一下子就吸引住了向清國的目光,帶他走進了一個色彩絢麗、千姿百態的儺的世界。
老人離開後,向清國照著圖片雕刻了十幾個儺面具掛在店子裡出售。一時間,來傢俱店看稀奇的人增加了不少,但真正掏錢買儺面具的幾乎沒有。
無奈之下,向清國只好把這些試水的作品送給朋友們收藏。再後來,因為生意不好,他只得關掉店門,匯入了南下打工的浪潮。
憑著自己多年練就的雕刻手藝,向清國很快在廣東省中山市找到一份古典傢俱雕刻的工作,工資收入也比較可觀。
到2014年,他的年收入已接近20萬元,一家三口小日子過得舒坦滋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