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苗族神語裡,蝴蝶媽媽是世界萬物的始祖,包括神、鬼、人、動植物和雷電的產生都源於蝴蝶媽媽。因此,蝴蝶被認為是生殖和美的化身,最受尊崇,成為蠟染重要的紋樣。
和蝴蝶紋一樣,蜈蚣紋取材於苗族神話古歌。古歌傳唱了一個美麗的神話故事:相傳遠古雷、龍、虎、蛇、蜈蚣是親兄弟。五兄弟各司其職。小弟弟蜈蚣開荒種地、起房造屋、子孫昌盛、安居樂業,於是受到人們的尊重,成為人們心目中美麗的昆蟲。它也被認定為美麗的蠟紋主要圖案之一。
龍在苗族意識裡,向來就是造福人類的吉祥物。苗族概念裡對龍敬而不畏,苗族蠟染的龍沒有固定的模式,千變萬化,有鳥頭蛇身、牛頭魚身,或飛、或曲、或伸,變化自如。
和蝴蝶紋相近,魚鳥紋是歌頌生殖和美的紋樣。苗族人民認為,鳥是男性,魚是女性。魚鳥同圖組成比喻夫妻恩愛的圖案。
這是最具有地方特色的紋樣,相傳苗族的先祖在遷徙途中,曾經到過一處叫梨花坳的地方,正逢梨花盛開。
在長期遷徙中的先祖耗盡精心,差一點就被奔波不定的生活拖垮,但忽然見滿山遍野生氣勃勃盛開的梨花,感到世界是如此的美麗,於是又增強了生活的信心,也因此,梨花留給苗族深深美感。小孩穿梨花紋的蠟染衣裝,就可平安地健康成長,梨花紋也是苗娃的吉祥圖案。
銅鼓是苗族文化的特徵,銅鼓上的古老紋樣,往往也是苗族蠟染傳統紋樣的來源。
繪製蠟染的織品一般都是用白色土布,但也有采用機織白布、綿綢、府綢等布料的。由於布料的天然纖維中含有雜質和漿料,會影響蠟染品質,必須經過洗練除漿才能使用。
將布料放入水中浸泡、捶打,反覆數次,一邊揉搓,一遍過水清洗,從區域性到整片布料都經過再三揉搓和清洗。
在水中洗淨布料,把洗淨的布料掛起晾乾,稍稍拉抻使其平整。
按所需大小裁剪,並粘在木板上,用刻刀或指甲劃出大致的範圍和紋樣輪廓,如果有喜歡的圖案可以照著繪製,這個環節可以理解為我們所謂的打板。
用瓷碗盛蠟放在炭火盆上,加溫到攝氏一百三十度左右。在點蠟的過程中,蠟液必須一直維持這個溫度,同時準備好一大一小兩把銅質蠟刀。在其中使用的蠟主要是蜂蠟,也有摻和白蠟使用的。
先將蠟碗置於火盆等熱源之上加熱,並放入蠟塊進行溶化。
用銅蠟刀垂直伸入蠟碗中蘸蠟,蠟液蓄於斧型的銅片間,借銅傳熱保溫,蘸蠟後輕敲碗邊抖掉多餘蠟液,並將蠟刀呈水平移動到布面上防止誤滴。
用大蜡刀畫口水兜的輪廓,線條較粗。用小蠟刀畫出細線圖案。
點蠟的關鍵在於掌握蠟液的最佳溫度,當蠟液浸透到布料纖維以後,防染的效果就能達到了。
入染前先泡溼,再提起來滴乾水,並抖抻布料。
布料慢慢放入染缸,不斷輕輕翻動,約染二十到三十分鐘。
取出布晾起來,經風乾使染料氧化。循序入染缸三次後,如水清洗,洗後晾乾,再繼續浸染。
在最後幾次浸染前要先刷豆漿一兩次,可增加染料的固著力
此時蠟的表面沾有染液,布上也有浮色,因此脫蠟前先入冷水中漂洗去浮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