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至清中期是草木染藝術的繁榮期,染出來的色彩不斷豐富。吐魯番出土的唐代絲織物中,所見到的色譜據不完全統計。
紅色系有銀紅、水紅、猩紅、絳紅、絳紫等色;黃色系有鵝黃、菊黃、杏黃、金黃、土黃、茶褐等色;青色系有蛋青、天青、翠藍、寶藍、赤青、藏青等色;綠色系有湖綠、豆綠、葉綠、果綠、墨綠等色;連同白黑等共達二十四色之多。
染色技術的發展也催生了衣物的時尚潮流。常常出現在詩詞中的古代爆款鬱金裙與石榴裙,便是用鬱金與紅花染成的整幅單色羅裙。染鬱金裙的鬱金並非我們現在熟知的觀賞花卉鬱金香,而是薑黃屬鬱金的塊根,一種常見的中藥。
鬱金染色大概從漢代就開始,唐代鬱金裙開始盛行。南唐張泌《妝樓記》亦云:“鬱金,芳草也,染婦人衣最鮮明,然不奈日,炙染成衣,則微有鬱金之氣。”
比鬱金裙更加風靡的是石榴裙。石榴裙顏色鮮紅如榴花,故有此名。但與鬱金裙不同的是,石榴裙的顏色並非由石榴花染成,而是紅花。
紅花又名紅藍花,最初由張騫從西域帶回中原地區,是唐代常用的紅色染料。除此之外,還可以用於製作紅色妝粉,也就是胭脂。
到了明代,可用於染色的植物已擴大到幾十種。據《明會典·織造條》所記,明代織造所用的染料有蘇木、黃丹、明礬、梔子、靛子、槐花、烏梅、煉鹼、木紫、茜草等。
與之同步的是染色色譜的日益擴大。據《天水冰山錄》記載,明代織物染色,有大紅、水紅、桃紅、青、閃紅、天青、黑青、綠、黑綠、墨綠、油綠、沙綠、柳綠、藍、沉香、玉色、紫、黃、柳黃、白、蔥白、閃色、雜色等幾十種。宋應星《天工開物》中記載的明代色譜和染色方法有二十多種。
清代,染色色譜進一步增加,品種多達數百種。《紅樓夢》中提到的關於服飾顏色的詞條有一百多條。
《紅樓夢》雖然是虛構的,但細節基本上是寫實的。曹家三代擔任江寧織造,《紅樓夢》一書中的服飾描寫,完整地展現了清代前中期染織業的盛況。
如今發現的可作為染料的天然草木越來越多,但人們常用的也就幾種:染紅用紅藍花、茜草根、蘇木;染黃用梔子、洋蔥皮、槐花;染藍用藍草(包括蓼藍、莧藍、馬藍、槐藍等);染綠用艾草;染紫用紫草;染黑用五倍子、橡實。用這幾種基本染料進行套染,又能染出多種不同的顏色。
那麼,草木染的具體過程究竟是怎樣的,如何用單色染料套染出深淺不同的顏色呢?讓我們透過《天工開物·彰施》裡的記載,一起來漲姿勢吧~
紅色系
【大紅:其質紅花餅一味,用烏梅水煎出,又用鹼水澄數次。或稻稿灰代鹼,功用亦同。澄得多次,色則鮮甚。】
染大紅色用紅花餅(紅花加工捏製成的薄餅)為原料,用烏梅水煎出來後,加上鹼水或者草木灰澄清幾次。多澄清幾次後,顏色會十分鮮豔。
【蓮紅、桃紅色,銀紅、水紅色:以上質亦紅花餅一味,淺深分兩加減而成。是四色皆非黃繭絲所可為,必用白絲方現。】
蓮紅、桃紅、銀紅、水紅也是以紅花餅為染料,顏色的深淺根據紅花餅分量的加減而定。這四種顏色只能在白色的蠶繭絲上染成,黃色的蠶繭絲無法染成。
【木紅色:用蘇木煎水,入明礬、棓子。】
染木紅色,先用蘇木煎水,再加上明礬、五倍子即可染成。
【紫色:蘇木為地,青礬尚之。】
染紫色的話,先用蘇木水將布匹染成紅色,再浸入青礬中媒染而成。
黃色系
【鵝黃:黃檗煎水染,靛水蓋上。】
染鵝黃色先用黃檗煮水染上底色,再用藍靛水套染。
【金黃:蘆木煎水染,複用麻稿灰淋,鹼水漂。】
染金黃色先用蘆木煎水染上底色,再用鹼水漂洗。
【茶褐色:蓮子殼煎水染,複用青礬水蓋。】
染茶褐色先用蓮子殼鹼水染底色,再用青礬水媒染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