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生產的竹編工藝品“瓷胎竹編”又稱“竹絲扣瓷”,是竹編工藝品中一種獨具特色的品種。它是以瓷器器皿為胎,用纖細如發的竹絲,柔軟如綢的竹篾,依胎編織而成。
竹絲瓷胎編制技藝採用疏密相間,疏中有細,細中有粗的密編;其圖案花色既有豐富多彩的幾何圖案,又有千姿百態的自然圖樣。
竹絲瓷胎工藝品不松不裂,不受蟲蛀,只要注意防潮,經久耐用。薄如綢的竹絲,精巧編織,依胎成型,緊扣瓷胎。
編好的成品不論是竹絲本色,還是增飾的別色花紋,或者是編織上的蛟龍戲珠,色澤雅緻,清新自然。
因為竹絲依胎成形,隨胎編織,緊扣瓷胎,胎彎竹彎,形曲篾曲,編織成功後,竹絲和瓷胎渾然一體,天衣無縫,所以又稱“竹絲扣瓷”。
清雅瑩潤的絲竹和潔白如雪的名瓷相映成趣,使它在中國眾多的竹編工藝品中卓然獨立,別具一格。
景德鎮瓷胎竹編將質地堅韌,富有彈性,皮面潔淨,纖維細長的竹子,劈成薄如綢絹,細如紗線的蔑片、篾絲或粗篾,染上美麗的色彩,以潔白如玉的瓷器為胎,外面織就各種玲瓏剔透、美觀輕便的篾罩,猶如冰肌雪膚的美人穿上了一件豔麗雅緻的錦衣,使景德鎮名瓷錦上添花。
瓷胎竹器巧妙地將雕刻、彩繪、嵌鑲畫的藝術特色融為一爐,集於一器,形態生動,秀雅宜人,富有濃郁裝飾趣味。所以,它一經問世,便名揚四海,暢銷港澳、東南亞、英、日、意、荷蘭、加拿大、美國等地區和國家。
平樂瓷胎竹編在20世紀70年代,發生過一次技術革命與飛躍,當時成都竹編廠一位技術骨幹,已經73歲的林紹清師傅來到平樂選購竹子,看見當地民間有很多藝人在從事瓷胎竹編生產,深受感動,於是就把自己一生的絕技傳授給一個叫李萬東的藝人,後來李萬東又帶了許多徒弟,於是瓷胎竹編工藝就在古鎮平樂如火如荼地開展起來。
平樂古鎮從事瓷胎竹編工藝生產的地區,主要集中在平樂鎮同樂村的蘆溝和金河村等地。20世紀80年代,平樂從事瓷胎竹編的廠家有10多家,僅古鎮老街上就有紅星、萬家及江西等好幾家。
其中,規模最大的萬家竹編廠擁有技術工人三、四百人,形成了當地竹編工藝的高峰期。
瓷胎竹編產品技藝獨特,以精細見長,具有“精選料、特細絲、緊貼胎、密藏頭、五彩圖”的技藝特色。
瓷胎竹編工藝使用的竹材是經過嚴格挑選來自成都地區的特長無節瓷竹,經過破竹、烤色、去節、分層、定色、刮平、劃絲、抽勻等十幾道工序,全是手工操作,製作出精細的竹絲。
瓷胎竹編所用竹絲斷面全為矩形,在厚薄粗細上都有嚴格要求,厚度僅為一兩根頭髮絲厚,寬度也只有四五根髮絲寬,根根竹絲都透過勻刀,達到厚薄均勻,粗細一致,觀者無不讚嘆其難。
瓷胎竹編在製作過程中全憑雙手和一把刀進行手工編織,讓根根竹絲依胎成形,緊貼瓷面,所有接頭之處都做到藏而不露,宛如天然生成、渾然一體。
瓷胎竹編產品只使用竹材表面一層,纖維十分緻密,同時進行了特殊的處理,能夠耐乾燥,不變形,不蟲蛀,耐水可清洗。
瓷胎竹編的工藝流程主要有:一是選用上好的景德鎮白瓷為胎,然後緊貼瓷器外表用竹絲進行編織和包裹,使之成為一種別緻的工藝品。
瓷胎竹編對慈竹的選用比較講究,一般是選擇兩至三年生光滑無斑的上等慈竹,颳去竹子外面的青皮,用刀剖開,使之成為一塊一塊的竹片,然後進行晾曬。
最後再經過手工或機器,把曬乾的竹片加工成均勻的竹絲,染上需要的顏色,瓷胎竹編的原料就算準備好了。用四川慈竹進行竹編加工,具有軟柔光滑且堅韌耐用的特點,一直深受海內外消費者喜愛。
製作瓷胎竹編工藝品時,藝人懷抱潔白光滑的景德鎮瓷器,小心翼翼地用五彩竹絲一層層編織。長長的竹絲像毛線一樣,在藝人的手指間顯得既柔滑又聽話,起底、翻底、翻頂、瑣口……
按照一道道工序編織下來,一件精美的竹編工藝品就算完成了。平樂瓷胎竹編在編織的過程中,由於工藝精湛,從外表上完全看不見竹絲與竹絲之間的介面,因此很多消費者都認為,平樂瓷胎竹編是由一根特別長的竹絲一次性編織完成的,凸顯出工藝的高超與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