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思兔TXT免費看>科幻靈異>大時代的夢> 第五十三章 湖筆(3)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五十三章 湖筆(3)

藍桉拜訪過一個制筆匠,邱明。邱明家並不是制筆世家,終其父親一生,都是在碼頭上靠搬運來養家餬口。

1966年,小學畢業的邱明被分配到湖筆廠做學徒,由此開始了跟湖筆近半個世紀的緣分。

在當時的善璉,能進入湖筆廠工作是件非常幸運的事,幾乎是衣食無憂的代名詞。

邱明在湖筆廠師從制筆名家姚關清,從事整個制筆流程中“擇筆”這一環節。當時姚先生年事已高,又無子嗣,因而對年輕的邱昌明視如己出,傳身授,直到十年後去世。

“擇筆”是湖筆製作工藝中非常關鍵的一環。羊毫湖筆必須要用杭嘉湖地區的山羊腋下或脖子下面未經損傷的羊毛,靠工人憑藉眼力精挑細選,剔除雜毛,保留完整的“鋒穎”,書寫起來才會感覺如行雲流水一般,筆頭也不會分散開叉。這個過程俗稱“千萬毛中選一毫”。

現在回憶起當年的情況,邱明最難忘懷的就是善璉當時寧靜的氣氛。

“師父教我們很用心,我們也學得很用心。善璉是個小地方,當時周圍的人都是做毛筆的,也沒什麼其他誘惑。”邱明說,制筆是一件非常枯燥又嚴格的活,只有制筆的人心靜下來了,才能真正做出一支質量上乘的毛筆。

這大概就是時下熱門詞彙“匠人精神”的含義——把一輩子都花在一件事情上,一點一點地挖掘可能性,以超越自己為樂,最終達到自我實現的境界。

邱明不知道什麼是“匠人精神”,但他非常清楚,做好每支毛筆,就是一個制筆人的本分。

當時的湖筆廠延續了過去制筆作坊的師傅帶徒弟的傳統,要求“三年學徒,四年伴做”,一共要七年才能出師單獨做筆。

在這個過程中,他經常要將一支筆來回做三四遍,從毛坯、擇毫到脫脂毫,從固定、晾曬到散開,再仔細地把毛挑清,最後才敢戰戰兢兢送給老師傅。

如果做得不到位,不夠平整,師傅不滿意的話,又要重新開始擇。

這些規矩不是什麼內在的某種精神,也沒有明文規定寫在牆上,但它們都深深地印刻在老師傅們的心理。

“過去的老師傅非常看重筆的質量,你做筆的人做得用不用心,不用別人說,寫字的人都一清二楚。壞了自己的名聲,就相當於砸了自己的飯碗。”邱明說,過去老師傅們常說:“一技傍身,走遍天下都不怕。”他至今仍深以為然。

藍桉在湖筆路下車,然後坐了一輛三輪車。從汽車站出來後,穿過幾座小橋,就進入善璉的鎮中心。

不得不說,這裡確實有“中國筆都”的氣象,除了主幹道冠以“湖筆路”之命以外,善璉的路燈也都是毛筆的形狀。

更讓我頗為震驚的是,街上雖然行人稀少,但路邊的筆店鱗次櫛比,店門口曬著的都是白花花的羊毛,一眼望去,相當壯觀。

在顛簸的三輪車上,邱明跟我聊起了善璉做筆的歷史。這裡的人們奉秦朝著名將領蒙恬為“筆祖”。

相傳當年蒙恬將軍跟隨秦始皇東巡經過善璉,與住在善璉西堡村的女子卜香蓮相戀。

夫妻倆共同制筆,傳授給村民,於是西堡村民世代以制筆為業,奉蒙恬為“筆祖”。

他曾對毛筆進行過一系列改良,如將原筆頭紮在筆桿外面,改成納入竹管內部,又將戰國時期流行的兔毛改成剛柔相濟的鹿毛和羊毛,達到書寫流利的目的。

離人文勝地蘇杭都不遠的善璉,享有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無論是取杭嘉湖一帶的山羊毛做筆尖,還是用餘杭一帶的山竹做筆桿,都很便捷,且質量有保證。

更為難得的是,當時在湖州有不少文人墨客都特別鐘意字畫,包括大書法家趙孟頫在內,都進一步對湖筆工藝進行了加工和完善,使得它越來越適合書寫、繪畫。

經過近千年的延續,湖筆逐漸成為小鎮的支柱產業。邱明記得自己年輕時,鎮上大概有2000多人,幾乎家>>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