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絹人”亦被稱為
“北京絹人”,正名
“絹塑”藝術。既一種絹的軟變形工藝,是流傳在我國民間十分源遠流長的手工技能,至今已經有一千多年可考的歷史。
北京絹人是我國傳統的民族手工藝品,這種以絹來塑形的工藝品,人物全身由上到下的服飾、衣料及頭戴的絹花、手中的宮燈、絹扇等全部為上等的絲綢、絹紗和蠶絲。
因而絹人制作原材料十分考究。由於絹人作品大多取材於中國民間故事中的歷代侍女、戲劇人物和民族舞蹈造型等;因此具有極其濃郁的傳統風格和民族風格。
此外,一個絹人作品製作前期講究創作動機、時代背景和歷史意義,每個作品(像:56個民族三維立體絹人)同時也涉及到了絹塑工藝種類的所有技巧,集中體現了絹塑藝術的難度和最高水準,是絹塑工藝的傑出代表。
絹人,即用絲、綢、紗、絹、羅、綾等材料做成的美術人形。絹人藝術起源於中國北宋,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
民間布制玩具
“針扎”、
“彩扎”等手工藝品,都和它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絡。北京絹人的誕生,是在新中國成立後的50年代中期。
那時,我國應邀參加在印度新德里舉行的國際玩偶展覽會。葛敬安、李佩芬等幾位工藝美術者各方收集資料,在吸收中外傳統美術人形制作工藝的基礎上,試製了五件表現少數民族婦女形象的作品參賽,第一次將絹紗運用到人物的頭部和臉部中,形成了鉛絲做骨、棉花為肌、紗做面板的工藝。
後來,她們又陸續試製出許多新的作品,就這樣將一度失傳的技藝恢復了起來。
絹人的製作,要經過雕劃、制頭、制手、服裝彩繪、頭飾、道具等十幾道工序,最後組裝製作成三維立體造型。
每一道工序,都需要精妙高超的技藝,每一件作品,都要求賦絹紗以生命,施絲綢以靈性。
一個絹人作品最具魅力之處便在於人物瞬間神態的展現,無數個靈動的細節成就了傳神的瞬間。
這其中又以頭部和手的製作最顯功力。製作頭部要先雕塑出一個頭型,在臉部糊制絲織物,待乾燥後,再糊上第二層絲織物,最後糊蠶絲織物,再次乾燥。
其中的關鍵是要把握好乾燥的時間、絲織物的溼潤程度。頭部絲織物的含水量適中,才能保證臉部
“面板”的平整、細膩,惟妙惟肖。頭部晾乾後再畫出眼睛、睫毛、嘴唇,撲上腮紅,眼影。
最後,在製成的頭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