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實在抱歉,突發事故,在醫院忙了一整天,只寫了一小段實在寫不完了。先用搜集的資料填充下,明天本章會重新替換4500字,已經訂閱的朋友不必擔心。抱歉抱歉,萬分抱歉,懇請大家原諒.,明天五更補上。
國民黨的前身,是興中會、同盟會。
它們本由多個反清團體組成,目標很簡單,就是革掉清王朝的命,徹底結束封建帝制,恢復中華,創立民國。
然而自武昌起義推翻清廷後,國民黨一口緊憋著的氣,似乎就喘掉了。
先是宋教仁被刺殺。後是黃興在討伐袁世凱、建黨原則等重大問題上,多次與孫中山公開激烈爭吵。然後是章太炎自作主張,贊成軍閥割據,與孫中山國家統一的宗旨背道而馳,轉身而走,與黎元洪另創共和黨。
等到陳炯明叛變,李石曾、吳稚暉等49人甚至聯名通電,要求孫中山下野。
陳炯明身為一個將軍,居然也敢提出與領袖完全相反的路數。總理主張強勢中央政府,北伐結束割據局面,統一中國;小陳同志卻要以廣東為模範,聯省自治。
這擁兵自重的舊路子,多麼似曾相識。假如手握重兵的將軍,人人都提出一套社會大計要實施,整個社會豈不亂成了一鍋亂燉?
可是國民黨好像一直喜歡吃火鍋。
當年國民黨的“核心三人組”,是孫中山、宋教仁、黃興。章太炎影響也很大。隨著宋死,黃爭執,章出走,孫中山孤獨,革命尚未成功,同志就各回各家了。
這真是奇了怪了。大家都是忠肝赤膽,為國家民族拋頭顱,灑熱血,為蒼生黎民銜命疾走,豈不是應該舍小節、求大義嗎?死且都不怕,還有什麼放不下、談不來的呢?
不團結的背後,更深層次原因又是什麼呢?
從檀香山回來的孫逸仙博士,學了許多西方知識,還入了基督教,他思索出三民主義,給出了思想;他呼籲驅除韃虜、恢復中華,提出了目標;可是對於運營一個現代政黨所需的具體方法,卻近乎一片空白,在人的問題上,好像寫詩一樣憑著感覺走。
無論是早期的興中會、同盟會,還是改組成的國民黨,都沒有綱領,沒有組織,沒有章程,沒有選舉,沒有定期會議——連有多少黨員也是一筆糊塗賬,據說有3萬,登記註冊的卻只有3000,可是繳納黨費的卻又是6000。
那麼到底有多少黨員呢?答案是不知道。
入黨就很不嚴謹,只是按紅手印向孫中山個人宣誓效忠。孫中山抬頭仰望的是革命大計,心中想的是建國大綱,至於有多少黨員、這些黨員又都是誰,他就不清楚了。
1923年,蘇俄駐華代表鮑羅廷,毫不客氣對孫中山說,你領導的國民黨,作為一個有組織的力量,實際上是並不存在的。聽得孫中山大驚失色,此前從來沒人跟他說過這種話。
沒有組織,就沒法有效管理,自由自主之下,再一致的理想也勢必各行其是。
你趕著一群野馬,手中卻沒有韁繩,草原又急風驟雨,它們能乖乖按你揮手的方向跑嗎?
這真是讓人驚訝,一個近現代的革命領袖,又不是李自成、洪秀全,竟然沒有建立嚴密革命組織的意識,怎麼可能呢?
這是不能苛求孫中山的。他人在彼時,身在此山中,既不可能扒開雜枝亂葉,發現隱於深處的問題源頭,也無暇觸及這個問題
很多人以為,民國社會已接近於現代。
實際上,就算到了1940年代,也非如此。
抗戰期間,出於用中國廣袤的山川大地拖住日本陸軍的戰略盤算,山姆大叔援助了國民黨大量戰略物資與美元,但他們卻抱怨道,錢是花出去了,可事情卻辦得不咋滴。
這也難怪,資本主義車輪上的議員,怎能理解民國大山裡的生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