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322年,周顯王47年,齊威王35年,魏惠王后元13年,莊周48歲。
惠施從魏國辭官回來,病好了之後就經常與莊子在一起。這兩個少年時的敵人,到了中老年的時候卻成為了朋友。
惠施是名家代表人物,善辯。莊子是道家學說傳承人,學說見解紮實。兩人之間的辯論,往往是惠施先為難住莊子,讓莊子回答不上來。不過!莊子慢慢地回想一遍,都能反敗為勝。
莊子與惠施之間的辯論內容,在《莊子》一書中幾乎隨處可見。在內篇的逍遙遊裡,就有莊子與惠施關於“大與小”、“有用與無用”的辯論。
在齊物論中,也保留著莊子與惠施辯論的風格、文體,莊子一樣提及到了惠施的名字和一些相關論題。
在其他章節中,莊子的文風都保持著辯論的特點。或者!直接記敘兩人辯論的內容。
“魚之樂”就是莊子與惠施辯論的一次內容。
一天,莊子與惠子在濠水的橋上游玩。
莊子說:“你看那白儵魚遊得多麼悠閒自在,這就是魚兒的快樂。其實!人也一樣可以活得很快樂的……”
本來!莊子還想借題發揮說下去,勸導惠施放下包袱,不要再糾纏與張儀的事了,不做官一樣可以活得很好。因為!人生只是一次生命的過程,等到死了之後,一切一切對你都沒有用了。榮譽和罵名都一樣對你沒有用了,你都不知道了。
惠施打斷道:“你又不是魚,怎麼知道魚的快樂?”
莊子說:“你又不是我,你怎麼知道我不知道魚兒的快樂呢?”
惠施說:“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也不是魚,你怎麼知道魚的快樂呢?所以!我敢肯定,你是不會知道魚是快樂還是不快樂的。”
莊子說:“還是讓我們順著先前的話來說。你剛才所說的‘你怎麼知道魚的快樂’的話,就是已經知道了我知道魚兒的快樂而問我,而我則是在濠水的橋上知道魚兒快樂的。你看那白儵魚遊得多麼悠閒自在,這就是魚兒的快樂。其實!人也一樣可以活得很快樂的……”
為了向惠施講道,勸道惠施放下思想上的包袱,莊子還是耐心地講解起來。
“人是人!魚是魚!人怎麼可能知道魚兒快樂不快樂呢?”惠施不服地爭辯道。
“人與萬物一樣,都是進化而來的,都是由道變化而來的。我們變化成為人,而它們!變化成為魚……”
莊子說著,用手指著河裡自由自在遊著的魚兒。
繼續道:“有的變成了牛馬,有的變成了蟲。又有的變成了狗,有的變成了雞,有的變成了鳥……不一而舉。所以!人有喜怒哀樂,動物也有自己的喜怒哀樂,正如我有喜怒哀樂你也有喜怒哀樂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