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界!也就是心理世界,或者說是意識世界、想象中的世界,它是一個真實存在的世界。也可以說是人類的記憶庫,也可以說是某個基因。在這個某個基因裡,傳承著所有人類的記憶。當我們接受教育的時候,就會喚醒我們的原始記憶。
當一個人無法喚醒這個記憶,這個人可能是殘缺的,或者是喚醒方式不對。
喚醒!如何喚醒記憶,是教育心理學研究者研究的課題。
道家認為:我們被喚醒的,大多是成見,是過去的知識。而我們面對的社會,是要摒棄陳舊的知識,重新認識這個世界。
但是!接受傳統教育是基礎。
早期道家研究的是“心理傳媒學”,研究的重點是一個人的“影響力”。
道家認為:只有透過自己的影響力去影響別人,才能給別人留下深刻地記憶。
道家為什麼要去研究“心理傳媒學”呢?為什麼要去研究“影響力”、研究如何去影響一個人呢?
因為!只有改變了一個人的觀念,我們的生活才能得到改變。觀念不變,觀念是錯誤地,我們的人生就是錯誤地。我們對生活的觀念、態度改變了,這個世界也隨之改變。
觀念、態度決定行動、行為。
我們是先用腦子去想怎麼做,然後才去怎麼做的。
在莊子時期,道家一直研究的是怎麼透過心界、透過另外一種形式來傳遞自己的影響力。自然!在這方面的研究,是失敗的。後來在某個人的引導下,展出另外一種形式,被後世之人誤認為是迷信。
不過?在容兒死亡之前,容兒確實在自己的內心世界裡先想到的是自己的兒子,然後想到了養娘,再然後想到了戴六兒。她死在莊子的懷裡,與莊子的關係就不用說了。
至於她的兒子慎根是不是真的感受到孃親的召喚?那是道家希望看到的結果。
道家希望這種功能就像現代社會中的無線通訊那樣,這邊用手機(大腦)送一個資訊,那邊的人用手機(大腦)接受。
容兒在臨死那一刻,向兒子、養娘、婆婆送了資訊,至於三人是不是接收到了,不得而知。
也許?巧合?在容兒死亡的那一刻,慎根正好夢見了孃親而想起了孃親,從而大哭?
也許?巧合?在容兒死亡的那一刻,養娘也正好想起容兒,從而覺得意外。
也許?除了戴六兒外,還有其他人在這個時候想起了容兒?
心靈感應?
真的有心靈感應?
在“心理傳媒學”方面,透過心界傳媒影響別人很可能是一種痴心妄想。但是!透過現實生活中的影響力去影響一個人,這是完全可以的。
透過影響力去影響一個人,在戰國時期,其實在很早以前就有了。只是到了諸子百家時期,得到了重視,成為了重點研究課題。
七隱士押著快要死了的白淨中年人,一路說笑著走了過來。
突然!七人被前面的情況震驚了,停了下來。他們看見,大家都朝著一個方向奔去,頓時就有一種不好地預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