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成見”,莊子在“齊物論”篇裡也解讀了。一個人不改變成見,就無法重新認識這個世界,就只能永遠做一個“從眾者”,人云亦云,糊里糊塗地生活著,過影子一般的人生。
影子的人生,莊子也在“齊物論”裡講了。
所以說!莊子內篇第二篇《齊物論》非常重要,沒有讀懂齊物論,後面的文章你就無法讀了。
莊子內篇第三篇《養生主》,講人與社會的關係,主要講社會的關係,從理論上講的。莊子把社會比喻成牛,庖丁解的是牛,而莊子解的是社會。如果你理解了社會關係,社會在你面前就簡單多了。
在莊子面前,社會是很簡單的,並不是世人所認為的那樣:社會是很複雜地。
因為!社會是由一個個個體的人組合而成。你只要搞好與周圍人的關係了,社會、國家、組織、企業等等,在你面前就瓦解了。
庖丁解牛,把一頭整牛都解散了,了不起。而莊子一樣了不起,他把社會化整為零,化為一個個個體,社會、國家也一樣解散了。
養生主講養生,莊子告訴我們,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識是無限的,我們用有限的生命去學習無限的知識是沒有必要的。所以!凡是有利於生存的知識,我們就去學習。凡是不利於生存的事,我們都不去做,讓自己活到終老,照顧好家人,你的人生就很了不起了。
說得更直白一些,養生主告訴我們的是:在任何環境下,在任何時期、任何朝代你都能活下去,你就是一個懂得養生的人。
然後!在第三篇養生主的後面,莊子解釋了一下,人為什麼而活著,活著是為了什麼。其實!在第二篇“齊物論”裡面,莊子就講了生死觀了。在這裡,只是重複了一下。
莊子內篇第四篇《人間世》,講人在社會中的具體事例。第三篇“養生主”是講養生,講解了一下社會關係,把社會比喻成牛,錯綜複雜。而到了第四篇“人間世”,是把我們放置到社會關係中,讓我們處世,其實也就是如何實踐?
透過《人間世》這篇文章告訴我們:在當今這個社會環境中,無論我們怎麼做,都很難保全自己的生命,讓自己活到終老的。那麼?怎麼辦呢?在文章的後面部分,莊子告訴我們:在不影響他人生存和不被他人影響的情況下,怎麼有利生存,我們就怎麼活。
有用有利於我們生存,我們就做一個有用之人。無用有利於生存,我們就做一個無用之人。
莊子內篇第五篇《德充符》,講的是德。我們只有依據“道”德,才能更好地適應社會。運用人德是不行的,因為境界太低了。“德充符”主要講道德與人德,境界的不同,人生也就不一樣。
而到了莊子內篇第六篇《大宗師》,具體講人了,講如何做人,如何做“真人”。真人!正確地解讀是真正地人!只有這樣地人才算人!才算做對了人!才對得起人,才不枉為人。
自然!到了莊子內篇第七篇《應帝王》,肯定是講如何做才是真正地帝王!應該是這樣地!這樣!莊子內篇就形成了一個整體。
我們認真地從頭擼一遍,就能擼出頭緒來。也因此!再去看其他學者的解讀,就會現大多數人的解讀都是胡說八道,整體連不起來。東拉西扯,人云亦云,恐怕那些作者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在胡說些什麼?
讀完整個莊子內七篇,如果我們讀懂了的話?我們會現,整體內七篇是一個多麼完整的整體,邏輯思維是多麼地縝密、嚴謹,幾乎沒有放過任何一個遺漏的地方。任何一個理論,都是有根據的,你都可以從“齊物論”或者是其他篇章中找出來。
雖然莊子內七篇不是莊子親筆寫就的,是後世大能整理編輯而成的。可畢竟是把莊子的文章整合到了一起,能夠做到這樣,就很不簡單了。由此可見!後世大能對莊子學說思想的理解,以及編輯、整合的認真,也充分體現了編者的學識有多淵博。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