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什麼叫氣呢?氣!空氣也!肉眼看不見,但它確實存在。就像道一樣,它是確實存在地,卻什麼也看不見。這就是虛!虛!無也!無!沒有也!讓自己的心裡什麼都沒有,心裡沒有想法、大腦裡沒有意識,這就是心齋!”
顏回說:“我在沒有聽老師講解‘心齋’之前,我就是那個顏回。現在!我聽了老師的講解,我‘心齋’了,我不是顏回了,我不知道自己是誰了,我把自己忘記了,我把以前的一切都忘記了。老師?我這是虛嗎?”
什麼是心齋?
聽到的一切資訊止於耳朵,不要往心裡去,不要記在心上;心裡想到的事理想明白就算了,到此為止,不要再現實中追究下去了。不要沒完沒了,要到此為止。
什麼是心齋?說白了就是:不要受到外界的干擾,這就是心齋。就跟齋戒那樣,不沾葷食。
莊子的心齋,一樣又被人誤解了,被學術奸細誤導了,認為心齋就是與世隔絕。只有與世隔絕,我們才能做到心齋。
其實!這是誤解、誤導、偏激的理解,又沒有結合莊子的整體思想、老莊哲學的整體思想來理解。
學術奸細這樣理解,主要是為了與“無為、消極、虛無主義、避世”等等扣給老莊哲學的帽子掛上勾。
正確地理解應該是:對於生存沒有意義的東東,我都心齋掉。就跟網際網路科技應用一樣,網際網路上面那些不良地資訊等等地遮蔽掉。一些不良人員全部拉入黑名單,不與之來往。這就是心齋!
再則!莊子的心齋不是讓你與世隔絕,7*24小時心齋。不!應該是一生都心齋。而是!跟齋戒一樣,只有到了祭祀前後才心齋。齋戒並不是一年到頭或者是一生都齋戒的,而是有時間段的。我們只有這樣來理解,才是正確地。
總之一句話,有利於生存的我們接受,不利於生存的我們遮蔽。遮蔽等於心齋!
以為心齋就是遮蔽一切、一生都心齋,達到無知無慾狀態,顯然是誤導。或者!是偏激理解。
在講解心齋的時候,莊子還講到了“氣”。
氣!什麼叫氣呢?氣!空氣也!肉眼看不見,但它確實存在。就像道一樣,它是確實存在地,卻什麼也看不見。這就是虛!虛!無也!無!沒有也!讓自己的心裡什麼都沒有,心裡沒有想法、大腦裡沒有意識,這就是心齋!
其實!在這裡,莊子一樣運用了“類比思維法”。類比思維在老子的《道德經》充分體現了出來,老子運用的就是類比思維法。
類比思維是人類大腦育的一個過程,值得學者去研究。
莊子一樣要我們效仿自然,效仿道。在這裡,莊子要我們效仿空氣。他認為我們要像空氣那樣,無所不在,卻又處處存在。
接下來,又具體解讀了一下。
請看原文:
……
夫子曰:“盡矣。吾語若!若能入遊其樊而無感其名,入則鳴,不入則止。無門無毒,一宅而寓於不得已,則幾矣。
絕跡易,無行地難。為人使易以偽,為天使難以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