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六篇裡,老子繼續在講道的變化、進化。
第六篇原文:
穀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帛系若存,用之不勤。
道跟穀神一樣,是永遠存在的!是萬物之根本!萬物的變化是無窮無盡地!萬物的變化就象是母性的生殖器,孕育著新的東東,層出不窮!所以說,道是萬物之根本!是天地的根源!是萬物的根源!它連綿不斷,愈用愈出,層出不窮,無窮無盡!
其實!這一篇就顯得重複了。可是!老子為了讓我們理解道,只有重複地再講一遍。
在第十四篇裡,老子再次提到了道。
第十四篇原文:
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繩繩兮不可名,復歸於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
這段話的意思是:看不見道的具體來源,是因為道的久遠!聽不到道的聲音,是因為道寂寂無聲!摸不到,是因為道無處不在。此三者,我們就不要去追問了,它們都是道的特徵!
道就是這麼個東東,它的源頭也不顯得光亮、不是那麼地清晰明瞭;它的將來也不顯得陰暗,也不知道到底會是怎樣;它綿綿不絕而又不可名狀,以物為例子,就會發現:事物的變化都在不知不覺中進行!這就是“道”。這是沒有形狀的形狀,不見物體的形象,叫它做“惚恍”。迎著它,看不見它的前頭;隨著它卻看不見它的後面。
根據現在的具體事物,追根溯源一下,我們就可以瞭解到以前是什麼樣子!根據以前的具體事物,觀察其發展軌跡,我們就會發現最後的結果!以史為鑑,把握著早已存在的“道”,來駕馭現在的具體事物。能夠了解宇宙的原始,叫做“道”的規律。
第二十一篇原文:
孔德之容,惟道是從。
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閱眾甫。吾何以知眾甫之狀哉。以此。
這一篇是講:
那些最有道德,最讓人尊敬的人,他們都是得道之人,他們的生存法則,處世之方無不是效仿道!
道到底是個什麼東東呢?前面我也已經說了,道這個東東它看起來恍恍惚惚地。雖然恍恍惚惚地,其中卻是有形象的,其中有物。比方說吧!過去的歷史,它是實實在在的存在的,它就是道的外象!其中有物,就是我們眼睛所見的實物!
它是那樣地悠遠而不可窺視它的全貌,不過!它還是留下了其中的精髓。讓我們得以窺見它的精髓!這個精髓是什麼呢?它就是過去的歷史!它就是留給我們的記憶、印象!我們可以根據這些去追尋道的蹤跡!
所以,我們根據現實所見的,根據記憶,根據歷史去追尋更遠的,去認識道,去了解更多!道就是這樣延續下來的!追尋事物的源頭,理清事物的來龍去脈,這樣才能看清事物的本質!我就是這樣來認識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