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無是天地之始呢?
因為!在無之前,還有道,還有最初的某個物質。有了這個最初的某個物質,由它慢慢地變化、進化,就慢慢地有了天地萬物和宇宙星空。
所以說!無是天地之始。
自從有了天地萬物、宇宙星空後,這個世界就變成“有”了。有了天地萬物、宇宙星空,就有了人類和天地間的一切。
人類和天地間的萬物,都是無中生有變化、進化出來的。
所以!就有了“有,名萬物之母”的說法。所以說!“有”是萬物之母。
無與有是相對於某一事物而言的。當某一事物存在的時候,它就是“有”。當某一事物不存在的時候,它就是“無”。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無”與“有”的關係,無與有是相互的關係。
有是從無中變化、進化出來的。本來沒有這個事物,是無。結果!因為某個物質的變化、進化,就變化成現在的這個事物了,就變成了有。
比如說:本來是沒有車子的,沒有車子就是無。但我們用三十輻插入轂中,經過一番加工後,就變成了車子。有了車子就變成“有”了。
本來是沒有器皿的,我們用陶土揉合做成了器皿,器皿本來是沒有的,是經過加工後就有了器皿。
本來是沒有房子的,是無。我們可以建一所房子,安裝上窗戶,裡面就可以住人、放東西,就有了室之用。房子本來是沒有,是經過了加工後才有了房子。
有生於無,就是這個道理。
以上摘自老子的《道經》第十一篇。
老子《道經》第十一篇: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在第十一篇裡,老子說的是人類如何利用“無”與“有”,無與有的相互關係。
其實!這也是在講道的變化,事物的變化、進化的關係。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因此!我們要從“無”、從無中生有這個角度去觀察事物變化的奧妙。我們要從“有”這個角度,去觀察事物,看看這個事物到底能變化、進化出什麼來。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此兩者”是指無與有,無與有同時出現,只是名字不同而已。無中生有,有來源於無。無一樣又來源於有,因為!本來是無,而是透過有變化而來的新生事物。所以!無來源於有!只是站在不同的角度上而已。
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這句話的意思是講無與有的關係,講無與有的相互關係,講兩者之間的關係很玄妙。而且!不是一般的玄妙。但是!如果我們以“無與有”相互關係這個理論去研究事物,我們就可以發現更多更多地玄妙,開啟智慧之門。
我們就會發現,人類是進化、變化而來的。天地萬物都是進化、變化而來的。人與萬物一樣,都只是天地間的一個物種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