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再對世人的各種聲音和出各種聲音的人進行描述。
在《齊物論》中從“大知閒閒,小知間間”到“日夜相代乎前,而莫知其所萌。已乎,已乎!旦暮得此,其所由以生乎!”,就是對世人的各種聲音和出各種聲音的人進行描述。然後!出感嘆。
不同地聲音、不同地表現,從而形成不同地人和人生。
在接下來,莊子就向我們作出解釋:為什麼要這樣呢?
我們不應該這樣啊?
莊子就講解給我們聽,說我們都是人,大家都是相互地,就跟人體內的五臟肺腑一樣,都是人體的一部分。不能厚此薄彼,不能相互傷害,也不要相互傷害。人與人都是天地的一部分,與萬物一樣,都是天地間的一部分,依賴於天地而生。就跟人體內的五臟肺腑一樣,都是人體的一部分,我們能相互傷害嗎?
接下來就勸導我們:說人生很短暫,從出生下來到死亡,只是一個生命的過程。出生下來很弱小,然後慢慢地強壯起來,再然後就衰老而死亡。
這一段是從“一受其成形,不忘以待盡”到“其我獨芒,而人亦有不芒者乎?”最後一句,莊子又出感嘆!覺得難道世人都是這麼迷茫無知?還是就我一個人是這麼想的呢?
再往下讀,我們就讀到點子上了。莊子告訴我們,世人為什麼會這麼迷茫無知,為什麼跟猴子一樣覺得自己聰明。其實!是因為“成心”在作怪,一切都是“成心”惹的禍。
那麼?什麼是成心呢?
成心,解釋通俗一些就是“成見”,一個人看待事物往往不經過自己的大腦,而習慣性思維,認為就是這樣。成心!也可以偏頗地解釋為成見、偏見、固執、固定思維,習慣性思維等等。
成心又是怎麼來的呢?
莊子認為!是因為我們接受了別人的教育、教導!我們從小就接受父母、長輩和身邊人的教育、教導、誘導。長大後接受了學校教育,接觸社會後我們又感同身受到的社會經驗等等,因此讓我們對這個社會有了自己的理解、認知,從而作出我們的判斷,然後表現出我們的言行舉止。
這就是成心的由來。
這些教導我們的人,包括父母、長輩、身邊接觸的人、先生、社會上接觸的人,生活環境給予我們的感受等等,都是養猴人,而我們!是被人養的猴子。
在戰國時期!莊子指的養猴人,主要還是指儒家與墨家,以及諸子百家。因為!這些人都認為自己的學說思想是正確地,都在鼓吹,要人跟他們學習。說得是天花亂墜,可世人那些猴子呢?只有一個要求,那就是“多”。
多等於是好,只要你說你們儒家或者是墨家說的好,聽起來有誘惑力,我就信你!結果!就有了“朝三暮四”的成語典故了。
結果!世人大多數人都被養猴人給耍了。
結果!無論是儒家還是墨家還是諸子百家,都是掛著為人民服務的牌子,之後並沒有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結果!只是他們推銷成功了他們所推銷的產品,儒家學說或者是墨家學說或者是諸子百家學說。
那麼?我們怎樣才不被人當猴耍呢?
在《齊物論》中,莊子也作了一番詳細的解釋。
從“物無非彼,物無非是”到“天地一指也,萬物一馬”,都是在講解給我們聽。如果我們理解了,聽懂了,那麼!我們以後就不再是一個被人耍的猴子,我們就做回了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