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並不是一個人去築堤,我們有了築一段分多少土地的方案後,就可以全家上陣,親戚合夥幫忙。所以!築堤進度是很快的。還有!夏季洪水來了我們也不怕!我們可以一步一步來,可以先開引導渠道。淺灘那邊,能築多少算多少,等到秋季了,我們把剩下的堤築好,就可以分土地了,就可以種第一季莊稼了……”
大家聽了莊子這麼一說,覺得確實有道理。先挖引導渠道,淺灘那裡的堤壩築多少算多少。反正!是按照築多長的堤壩給你分多少土地的。
讓大家下定決心後,莊子就與大家商量土地到底如何具體分配的問題的。良田分多少,一般地耕地分多少,土質不好的土地分多少。
再然後!又與大家到現場檢視了一番,商量具體築堤的事,誰來築哪裡的堤?
誰來挖引導渠道,誰來築淺灘那邊。築淺灘那邊的工程量大,而挖引導渠道這邊,有的地方容易,有的地方工程量也很大。所以!必須先商量好了才能開工,免得以後出問題。
理論上是築多長的堤分給你多少土地,可築堤有難有易,不能一概而論。要不然,工程量大的人就吃虧,吃虧了人家可能就會放棄,放棄了就會影響工程進度。所以!事先必須商量好,然後!再由大家抽籤來決定。
莊子平時不說話,都是由大家商量,他只是一個旁觀者。旁觀者清,然後再由他來作一個總結。
僅僅半個下午時間,開發淺灘的事,就這麼定下來了。
具體怎麼做,由當地的民眾,自己商量著解決。由哪些人來開發,先確定下來。再問那些人願意不願意?不願意,就把那些人的名單去掉。現在!擔心的就是願意開發的人太多,而實際可耕種土地太少。你不願意參與開發,別人正求之不得。少了一個人開發,他們就可以多分一份土地。
莊子在當地民眾家裡吃了晚飯,就騎馬回來了。
下午!鎮長把莊子送到地方後,見莊子工作順利,就藉故走了。其實!他哪裡有什麼“公務”要辦,而是!回鎮衙內的家裡,躺在床上休息。或者,把正房打發到一邊去,與小妾們快活。
莊子決定,明天繼續,去其他地方,商談開墾的事,一鼓作氣先把漆園內的土地問題解決。然後!再到漆園外面去,開發兩邊谷口外面的土地。
反正!開墾土地給土地主交賦稅,誰不願意。是不是?你沒有多少可耕種土地,你就沒有多少賦稅收入。你土地多,賦稅重人家不耕種你的土地你只得降低賦稅,吸引農民來種地。
農業是基礎,在歷史上任何時代都這樣,不重視農業,就很難發展。吃飯問題是大問題,金子、銀子等等一切,都頂不上糧食的重要,都換不來一口糧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