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孫鞅講完後,臺上就開始辯論起來了。
臺下!莊周與青兒兩人也辯論了起來。結果!臺下的氣氛壓倒了臺上。那個叫公孫鞅的人,也來到臺下,參加了莊周與青兒的辯論。
“你說的有道理,她說的也有道理!不過!都不全面!都沒有找到根源!都不是最好地處世辦法!”公孫鞅一手按在莊周的肩膀,看著兩人說道。
眾人都圍過來,面帶微笑地聽著。
今天讓這位公孫鞅出醜了,被莊周與青兒攪了他的場子。大家都在看著他,想看看他是如何化解這個尷尬?
公孫鞅,三十多歲的樣子。衛國人,衛國國君的後裔,姬姓公孫氏,故又稱衛鞅、公孫鞅。喜歡刑名法術之學,受李悝、吳起的影響很大。他曾經向屍佼學習過雜家學說,後侍奉魏國國相公叔痤任中庶子。
這次來宋國,他是慕名而來,專門來請教道家楊朱的。遺憾地是,楊朱不在,錯過了請教的機會。
公孫鞅,也就是歷史上有名的商鞅變法的那個商鞅。
不過此時的公孫鞅,還是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人物,在魏國沒有得到重用,還受人陷害。報國無門,他有些心灰意冷。
一個人春風得意的時候,信奉的是儒家學說,當一個人失意倒黴的時候,就特別信奉道家學說,公孫鞅也不例外。
“道家講的是治心!而墨家、儒家和其他學說講的是治世!道家學說有道家學說的道理,道家學說認為,社會是由個體的人組合而成的!大多數人的理解是,道家把社會化整為零了。只有我們每個人的素質提高了,這個社會才能和諧。
而儒家和墨家等學說認為,道家的方法不可取。如果所有的人都學習道家學說,我們這個國家就要完蛋!為什麼呢?這個社會化整為零了還不成了一盤散沙?外敵入侵了怎麼辦?大家團結不起來,是不是?所以!太多地人反對道家,認為道家學說不可以用來治世。
而不用道家的學說來治理人心的話,單純地用儒家或者墨家或者其他學說來處理社會的話,又都存在著一定地弊端。
其實!這個社會需要法治!管理社會、管理一個國家需要的是法,國民需要一個標準地行為尺度,違背了這個尺度就要受到懲罰……”
公孫鞅認為:要想治理好一個國家,必須制定一套完整的律法,必須嚴格執行律法,任何人不能逾越、不能有特權。另外!對社會還要進行一系列地改革,要打破舊有制度,建立一個全新地制度,構建新的社會格局……
講到後來,莊周與青兒都聽不懂了。兩人只是張著嘴巴,瞪大著眼睛看著公孫鞅。
公孫鞅講到興處,口水四濺,濺到莊周的頭頂上和對面青兒的臉上。莊周和青兒兩人苦不堪言,可見公孫鞅很受人尊敬,又很有氣場,兩人也佩服,也就不好意思點破了。莊周難受得只吸鼻子,青兒不停地用手摸著濺到臉上來的口水。兩人的那個樣子,公孫鞅一點也沒有注意到。
圍觀的人見這個公孫鞅講的很有道理,都靜靜地聽著。有時!還大聲地叫好,還熱烈地鼓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