束髮的過程極為講究,要求每一束頭髮都要梳的整齊。這個過程雖然簡單,但極為繁瑣。酒祝的手很穩,梳的很慢。整個過程持續差不多半個時辰。
束髻之後,酒祝將將玉梳放回托盤。然後取過托盤中的綿帶,將髮髻紮上。
最後的一步,便是佩玉了。大唐以武立國,以文治國,是禮儀之邦。儒家經典上說,謙謙君子,溫潤如玉。束髮之禮最後一步的佩玉。
大唐《禮記玉藻》曰天子佩白玉而玄組綬,公侯佩山玄玉而朱組綬,大夫佩水蒼玉而純組綬,世子佩瑜玉而綦組綬,士佩瓀玟而縕組綬。
李復這類的普通學子只能用赤黃色的絲帶佩戴美玉。
束髮在司禮監最後讀完的束髮之禮的禮文中結束,
最後,就是大唐人皇授予元宵會試前三甲的賜禮了。
煙火照耀大明宮內,帶給夜間光與熱,卻又不刺眼。
“他就是今年元宵會試文武的榜名?”
“據說是太傅的傳人?”
“會不會哪裡弄錯了?”
“連楊寧都被他擠到第二名,看不出來這個少年有什麼過人之處啊?”
“瞎說!楊寧是棄權了好吧,否則鹿死誰手還不一定呢。“
守候在大明宮外的人群看著從朱雀神道中走出來的眾學子,議論紛紛,臉上滿是不可思議的神情,更多人則是看著為首的李復。
沒年的元宵會試都會很熱鬧,,對於東都的民眾來說,若是少了元宵會試,元宵節便和往常沒什麼區別,還不如不過。
但是,今年元宵會試的榜名不是楊寧,不是天策五傑中的任意一人,不是神策六甲中的一人,不是侯府士子,不是學子監中人。
而是,李復。
一個從梁州來的十五歲的少年,一個在東都背後沒有任何勢力支援的人,且還可能是太傅傳人的人。
沒有人願意相信這個結果,但這卻實實在在的發生的事實。
哪怕是事實,人們依然無法接受,元宵會試中的細節早已傳了出來,太傅的字眼在這一晚被多次提及,就連皇室也對此並無任何態度。似乎,太傅從未離開過。
下一刻,一則訊息在人群中傳開。
神道兩側及東都城內瞬間變得更加寂靜,然後轟的一聲炸開。
李復最後束髮禮竟然是由老酒祝親自操辦的!連大唐人皇都未反對!
酒祝束髮?要知道這意味著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