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場董事會,狹路相逢,註定是一場刺刀見紅的血戰。
姬廉仍然自信滿滿,主動接受華夏基金報首席記者的採訪,向市場傳遞訊號。
“華利集團一直是股權高度分散的企業,我們也要看到,世界上國際上比較大的企業股權結構都是分散的,對於華利而言,中小股東就是我們的大股東,雖然沒有絕對控股,但有相對控股。多年以來,華利已經適應了這種股權結構,這是我們快速發展不斷取得輝煌的重要制度設計!”
“但是職業經理人沒有股權,如何控制公司呢?”首席記者李元生提出了一個尖銳的問題。
姬廉自信一笑,道:“華利的管理層對董事會負責,然而,我作為董事長和創始人,多年以來,有絕對的發言權!”
這是通牒,也是狠話。
他,姬廉,是公司的創始人,也是精神領袖。
即便沒有股權,他也能控制公司!
這究竟是自信?還是盲目自大?或是負隅頑抗?
畢竟,經營者,從根本上要服從所有者,這是現代公司制度的基本原則,也是法治社會的基本精神。
華利總部大樓,燈火通明,窗外是無數的高樓大廈。
鵬城,這座改革開放的最前沿,華夏的南大門,有多少紙醉金迷,有多少紅塵顛倒?
巨大的會議室,裝修極為豪華,全都是高檔的真皮沙發座椅。
董事會如期舉行。
這是一場特殊的董事會,將決定華利未來的命運。
根據華利公司章程,重大資產重組需經董事會三分之二以上成員同意。
公司章程等同於公司憲法,具有最高效力。
華利董事會共有11人,要達到三分之二就是需要8張贊成票。
在這11名董事中,華利管理層權勢最高,共四名成員,除了董事長姬廉和總裁李亮,還有董秘高潔,以及一名執行副總裁。
前第一大股東華商方面有3人。
君臨方面則沒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