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了後續的畫面,曹操大概明白自家孫兒曹斌的意思。
順利從京大學畢業者,得賜親王之爵。
若是不能順利畢業,說明不堪造就,能得賜郡王之爵。
別看親王、郡二者之間只是一字之差,但實際的待遇上卻是天差地別。
透過此前模擬未,操看到孫曹斌登基稱時,臣封之時的位等級,就可知道一二。
曹定下的大魏爵位制度,分為王、、侯、、子、男六等,又有皇室與百官之分。
皇室以皇子為親王,親王之子郡,皆為降等世襲實封之爵,但襲爵者必為嫡長子。
中,王是一字王,其地位最為尊崇,而字郡王則次之。
一字王,按照春秋時的諸侯國名敕封,這其中“晉、秦、齊、楚四個國家在當時最為強大,所應的王爵也就越尊崇。
而二字王,比如什麼“常山王、長沙王、中山王、渤海王、成都王、桂王”之類,則郡王之爵。
所以,一般王號的字數上面,就可以看出,到底是王還是王了。
除了皇室封王外,文武官員的封爵,起始只公、侯、伯三級,大多隻有歲祿,並無實際封邑。
所有爵位,為降等世襲,世降等。
比如說,第一代為親王,第二就是郡王,第三代就降為郡公,四代降為侯爵,第五代是伯爵,六隻有爵,第七代是男爵。
除了降等世之爵之外,還有終身榮譽爵,這種爵位更是隻能本人受爵,子嗣無法承爵。
比如,開朝國之時,曹斌就曾給許多優秀的工賜爵,賜的是終身榮位。
言歸傳,親王與王之爵,有天差地別的差距。
親王,有繼承大寶之權,而郡王,則永遠無承嗣。
除非所有的王都死了,才會輪到郡王繼承皇位。
但這種可能性,實在是太小太小了。
所,如果哪個皇子因為不合格而被賜為郡王,那說明他經被剝奪了承皇位的權力。
“這樣一來,就會逼得所有皇子努力向上,奮發向前,不錯不錯!”
想到這裡,曹不由得點頭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