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昨天晚上的事。老奴看天兒晚了就打算大清早稟報的。”
“得。這可怎麼辦?朕歇了兩天整了,發生了什麼事朕可不知道啊。”
“……”
“說啊。”
“參隋釗珅的摺子有幾十個。”
“怎麼?朕不就臨幸了一個女人嗎?這幫傢伙就開始嘚瑟了?”
“不是的。隋郎中平日裡好去風化場所,被御史們給參了。”
“朕還以為多大的事呢。這個隋釗珅家裡不少錢吧,他不是還有個姘頭,好像是個大商人。”
“是蕭記綢緞行的。近幾年店鋪多了三成,聽說那個叫蕭琴的很有頭腦。”
“很有頭腦?這叫官商勾結吧。這小子腦子好使,就是不往正道上用。公孫甫讓他管平準,差事辦得怎麼樣了?”
“只聽說公孫令公下了死命令:如果物價飛漲民不聊生就砍他的頭。”
“該。平準平準,國計民生。”到了殿門口,聽到裡頭吵得挺熱鬧的,“先別進去,讓他們吵,吵累了再進去。十年了,終於可以痛痛快快吵一架了。”
十年了,公孫甫擔任中書令十年了,還沒人敢在他面前吵架鬥毆。而政治的利益分配收效之大,足以讓人做出任何事。今天的人們經常能聽到“議會打架”的新聞,其實在古代,一以貫之。
昭王是先王次子。本來滿朝文武都是喜歡仁厚的太子的,大家眼裡仁厚的太子將來會引領大家開創一個君臣共治的盛世。一個眾正盈朝的,名臣輩出的,環境寬鬆的盛世。據說有一夜先太子餓了,想吃點什麼,已經起身吩咐黃門去傳膳了,可小黃門還沒有出門,就被先太子叫住了。
然後嘛。《明孝太子逸事》,《聖人太子》,《明孝紀事》……當然,這些東西昭王看都不看——裡面都在隱射自己這個王弟滿腦子爭權奪利。
所以,當昭王登基以後的五年裡。朝臣張口閉口明孝太子如何,陛下如何。昭王累了,煩了,甚至想做個不孝子把江山扔了。直到遇見了公孫甫——一個能製得住群臣的人,一個讓群臣一個個現原形的人。在公孫甫的輔佐下,昭王學會了帝王術,學會了萬言不如一默,學會了一擊必中。
可惜,公孫甫和朕一樣,都老了。這江山該交給誰?誰把這整合江山、加強中央集權的事業進行下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