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夏建國以來,年號為承始。
所謂承始者,即為繼前人之業,興未來之事,漫漫長征始於此處。
在這承始年初,朝廷便是舉辦科舉,募天下有才之士於夏京。使得百姓皆以科舉入仕為榮,亦為晉升階位之途徑。
忙完了眾多事情,羅成便是開始謀劃起另一件事來了。在燕雲之北,是有高句麗者,對中原遠而不敬,隋朝之時就欲將之徵討。
若不是羅成出現,恐怕楊廣當真會帶兵三次進攻高句麗,最終卻是敗退而回。也正因為這個緣故,各路叛軍才能勢如破竹的將之擊敗。
畢竟隋文帝留給楊廣的底子十分充足,若非他太過肆無忌憚,恐怕當今大隋還是穩坐天下。也只能說楊廣太作了些,無關其他。
如今突厥已經臣服於大夏,而高句麗就靠近在大夏東北角,若是隻將它留著,未免也太孤獨了些吧。自然得想辦法將之解決才好。
羅成從來就不是優柔寡斷之人,只要是他做出的決定,很快便會付諸實施。像高句麗這樣的存在,羅成更是堅決。
其實從某種角度來說,高句麗的實力算是比較強大的。別看其地盤只有這麼大,卻也有百萬人口,兵馬數十萬,足以一戰。
若是沒有這麼強大的實力,在面對楊廣百萬大軍的衝擊,哪怕地形再佔優也是不可能獲勝的。這也是羅成需要考慮的問題之一。
當然了,有些東西太過直接就不好了,還得徐徐圖之。是以羅成先和羅藝商議好了,隨後派遣使者前往高句麗,先禮後兵。
但這所謂的禮,顯然也不可能客氣,羅成派人也只是想要問一問高句麗究竟降還是不降。如果聽話就饒他一命,若是不聽話,那就莫怪羅成心狠手辣了。
這便是羅成的最終決定,嚴格意義上說,這也代表了整個大夏的意志。畢竟羅成作為軍中地位最高的天策上將,意義非同小可。
已經擺明了羅藝對此全權交託羅成,這是他信任羅成的表現。若是誰人想要離間他們父子之間的關係,恐怕下場會很慘。
於是使者離開了夏京,前往高句麗的王城平壤。
因為高句麗的地盤距離燕雲並不遠,想來用不了多久時間便能得到回覆。
說起高句麗之事,羅成便是將杜如晦房玄齡二人召來,如今二人為羅成手下,自然要好好培養一下才行。哪怕他們天賦極高,也不能全然放任不管。
羅成淡然微笑看著二人,說道:“高句麗向來皆是北疆大患,若是其當真不尊朝廷號令,爾等以為是否要出兵征討?”
房玄齡杜如晦相視一眼,便是各自明白,給出了極其肯定的答覆。如今的大夏便是中原正統,若是高句麗不尊號令,自然要討伐。
最重要的是,如今的大夏雖然只是興建之處,情況卻比前朝要好得多。天下安定,土豆等糧食向各處推廣了出去,商貿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