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靈異小說>大唐農學院> 正文 第十二章 胡人南遷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正文 第十二章 胡人南遷 (1 / 2)

北征大軍未歸,但是押解俘虜的隊伍,已經歸來一月有餘了。頡利被俘的訊息也傳到了長安。如今喪亂即平,朝廷及時頒佈休養生息的政策,百姓久經戰亂,民心思安,如何不叫百姓歡呼鼓舞。長安的市面上已經是張燈結綵了,百姓的臉上也露出了欣喜之色。

百姓欣喜之時,太極殿內的李世民卻是高興不起來。貞觀二年到三年,天下大旱,北方草原也沒能倖免。如今北方平定,草原上將近五百萬牧民,自然是大唐治下的臣民。頡利窮兵黷武,又經大旱。致使草原各部族民生凋零,牧民宰牲度荒。使草原上的牛馬羊群失之八九。李靖來報如今草原百姓已經餓死了千人,人數還在不斷的增加。

收到李靖的奏摺之後,李世民憂心如焚。去年為了征討頡利,李世民已將府庫掏空,那裡還有糧食賑濟草原百姓。再者說草原上的牲畜只剩下不到兩成,朝廷要拿出多少糧食才能使草原恢復元氣,就算拖垮整個唐朝也做不到。

長孫無忌和房玄齡以及岑文字被宣到殿中,三人剛剛入座,李世民就將李靖遞來的奏摺遞給了三人傳閱。三人看後,久久未語。此事太過麻煩了,主要還是沒有糧食錢財。北征一戰,雖然大勝,然而府庫一空那裡還有能力賑濟。三人皆是輔宰之人,自然明白朝廷還有多少錢糧,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三人皆是閉口不言。

李世民也是看出三人並無良策,不過事情還是要辦,就算沒有辦法,也要想出辦法。不然的話,難道看著草原五百萬牧民活活餓死嗎?如果這樣李世民這個剛剛得到的“天可汗”稱號,難道要扔到地上,讓草原牧民用腳踩上兩腳嗎?李世民丟不起這個人,也不能讓剛平定下來的草原,因為飢餓再次發生暴亂。那樣的話,這次北征就將是無功而返。

“三位愛卿,難道就沒有一點辦法了嗎?”李世民也不能不說話了,不管怎樣,這件事都是要解決的。

“陛下,不是臣想不到辦法,主要還是沒有錢糧。自從貞觀三年八月發動北征開始,戶部將太倉存糧五十萬石都調撥給了北征大軍。如今京都的日常用度都已經捉襟見肘,哪裡還有錢糧賑濟草原。臣確實無計可施。”長孫無忌作為百官之首,眼前的困難還是要說清楚的。

李世民看了一眼在坐三人,對其他二人問道:“兩位愛卿也無辦法嗎?”

房玄齡與岑文字雙雙跪下道:“臣等無能請陛下治罪!”

李世民面色不悅道:“常德宣五品以上官員入朝參政,朕非要他們拿出個辦法不行。”

太極正殿中,百官山呼萬歲,李世民居坐正中,俯視百官開口道:“定襄道行軍總管,兵部尚書李靖奏報,頡利窮兵黷武,致使北方草原百姓被戰火荼毒,所剩牲畜不存一二,草原百姓餓殍遍地。不知眾愛卿,可否有良策以解草原百姓之疾苦。”

李世民說罷,百官們鴉雀無聲,誰也不敢站出來說話。朝廷窮成什麼樣了,大家心裡都明白,雖說不知道具體詳情,大體怎麼樣他們還是清楚的。沒有錢糧怎麼賑濟,難道說讓李淳風老道出來,施個法術變出糧食不成。

“戶部尚書戴胄何在?”

“臣戴胄拜見陛下。”戴胄被點了名,很利索的走了出來,跪於御前。

“戴胄,府庫還有多少錢糧?”李世民問道。

“回陛下,錢十萬貫,糧八萬石。”戴胄很老實,如實的回答道。

“草原百姓五百萬口,這些錢糧塞牙縫都不夠。讓朕如何向草原百姓交代,難道就讓朕眼睜睜的看著草原百姓餓死不成,百姓無糧會起暴亂的,這個道理就不要朕說了吧?眾愛卿食君之祿,應當集思廣益,才能不愧蒼生。”

李世民話落音了,大殿內依然鴉雀無聲。程咬金四下看了一眼,走到殿中跪下道:“陛下,臣是個粗人,也沒有什麼良策,但是臣願傾盡家財以充國庫。臣願獻糧五千石,錢一千貫,請陛下恩准!”

“知節真是忠君愛民,朕心甚慰。恩准了!”李世民說道:“但這也不是辦法,朕就算將滿朝文武的家底全都掏光,也是杯水車薪。眾愛卿還是要想個萬全之策,才能以解草原百姓的疾苦啊!”

此時殿下的百官已經將程咬金的八輩問候了個遍,你孃的,你開了個好頭啊,我們捐還是不捐?不捐就是不忠,捐的話這也太他孃的多了。你一個武將捐了五千石,一千貫錢。這他孃的是要人命。

長孫無忌站了出來,道:“陛下,臣家資不厚,也願獻糧五千石,錢兩千貫。”

這會下面的人都坐不住了,紛紛起身獻錢糧。獻多少要看官多大了,長孫無忌都沒有敢低於程咬金,其他豪門大族高於程咬金官職的官員們,誰敢獻少。戶部尚書戴胄可是樂壞了,不等李世民吩咐,就讓人拿來紙筆記了起來。

御史大夫魏徵站在人群中,一動也不動。等這些人都登記完以後,走到殿中跪下道:“陛下,臣無家資,就不捐獻了。不過臣有一策獻上。”

李世民龍心大悅,道:“愛卿快快到來。”

“陛下,草原牛羊生長緩慢,如今草原牲畜是不存一二,需要幾年才能恢復過來,如果草原幾百萬百姓都要讓朝廷賙濟,其結果必將是草原百姓食不果腹,內地百姓將負擔加重,最後必將升起大亂。以臣看來,只有將部分胡人內牽一條路可走,教他們在戰亂荒棄之地耕耘,那麼他們熬到了秋收時就能自給自足。如此這般,朝廷也能免去一筆沉重的負擔。”

“嗯,這個法子不錯。”

李世民話還沒有落音,一位大臣走到殿中跪下道:“臣蕭瑀叩見陛下。臣覺得魏徵所言萬萬不可。”

李世民有些不悅,蕭瑀這人在貞觀年間被五次罷相,這是在歷史上也是極少的,此人才學能力都有,品行剛正不阿先不說,脾氣還尤其的大。魏徵這種犟人,都在他面前都不行。貞觀元年,他因和陳叔達政見不和,於是乎蕭老頭在殿內大打出手,整的殿內混亂一片,李世民多次制止都不行,最後李世民將他罷官免職回家反省去了,誰知這老頭氣不過,病了。李世民只好又將他認命為太子少師,這才算完事。你說一個這樣的人開口反對,李世民能高興嗎?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