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崔文卿這麼說,王安石大感舒心。
從目前河東路發行國債的情況來看,所取得的成效可謂是有目共睹的。
河東路經略使童州更是多次上書朝堂,要求政事堂能夠對國債之事做出相應告示,明文公佈天下,以壯百姓信任國債之心。
若國債能夠在全國範圍內進行發行,可謂又是增加了一條重要的生財手段,能讓捉襟見肘的府庫又能增收不少。
心念及此,王安石捋須笑道:“照崔郎這麼說,若以朝廷之名義在全國範圍內發行國債,也是可行了?”
崔文卿笑道:“的確可行,不過唯有一點,朝廷不能直接出面進行錢財管理,須得成立相應機構負責具體事務。”
“照崔郎的意思,莫非朝廷也成立一個如河東路的那什麼銀行?”
“對,若能有銀行自然最好,況且前不久我也曾給官家說過發行紙質銀票之事,若能將這一切都交給銀行管理,對朝廷以及百姓來說都非常有利。”
聽罷此事,王安石眉頭微皺,輕嘆言道:“按照歷朝歷代的慣例,目前造錢之事,主要由少府監負責,若以銀行奪其權,只怕是有所不妥。”
崔文卿微笑建議道:“安石相公此慮固然不錯,以在下之見,可以依舊將製造銅幣之責交由少府監負責,而製造紙質錢幣之能交給銀行,如此一來,大家互不干涉,自然最好。”
王安石想想也對,不禁微微頷首,忽地又想起一事,問道:“崔郎,老朽還有一事委實不解,請你指點一二。”
崔文卿抬手言道:“安石相公言重了,有什麼話但說無妨。”
“好,目前我朝製造銅幣,多在盛產銅鐵的地方各州、縣普遍設定鑄錢監,以監為名,役使工匠開鑿礦山,鼓冶鑄錢,每年的銅鐵開採有限,故而造錢之數亦有定額,如幾年前朝廷曾專門下旨,京西、淮南、兩浙、江西、荊湖六路各置一鑄錢監,江南、荊湖南路以十五萬緡,餘以十萬緡為額,然發行紙幣,卻不受銅鐵限制,倘若多印紙幣,那朝廷豈不是越來越富,百姓也越來越有錢了?如此一來,豈不謬論?”
面對王安石的疑問,崔文卿不由笑了。
其實這個問題,也是很多經濟小白不解之處,那就是為何國家不能多發錢幣?
略作思忖,崔文卿正容解釋道:“安石相公,錢幣之責在於交流貨物,而在貨物交流流透過程中,紙幣發行的多少並不是隨意決定的,而是必須要遵循相應的標準,否則就會引起通貨膨脹。”
“通貨膨脹?”王安石茫然一陣,顯然從未聽過這個詞彙,問道,“何意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