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位趙三公子看上去年紀不大、說話和和氣氣的,竟然下手如此狠辣果決!
難道他就不怕被郭家記恨、被大權在握的丞相府針對嗎?
短暫的沉默讓趙景裕很是滿意,片刻之後,趙三公子微微一笑,輕飄飄地道:“首惡既然已經伏誅,爾等罪責或可從輕發落——”
“所有參與其中的汪陶趙人,今歲繳納錢糧加倍——不過,准許削制箭桿,上交國庫予以抵稅。”
“所有參與其中的樓煩族人,取消五年內免徵賦稅的優待政策——不過,五年之內的所有稅款,也可以透過削制箭桿的方法抵免。”
眾人聞言,大大地鬆了一口氣——趙三公子此舉可謂是高高舉起、輕輕放下。
所謂‘削制箭桿抵稅’的政策,是當初趙景裕在緊急製造十萬支箭支援定陽大戰時為邯鄲人定下的臨時政策——削制十根箭桿,便可以抵消一個農戶人一年的賦稅。
哪怕是精雕細琢,甚至是在箭桿上雕龍畫風,一個月的時間也足夠削出十根箭桿了。
更何況,趙景裕只是輕飄飄地一句‘所有參與其中的人’,卻沒有說如何統計哪些人是‘參與其中的人’。
能被推舉來到這裡的人都是玲瓏心思——趙三公子分明在有意高抬貴手。
眾人齊齊拜倒:“謝三公子不殺之恩……”
趙景裕輕輕頜首:“此亂因郭邇不作為而起,首罪在官府也——其中殉難死者,按為國戰死之例論功行賞,汪陶官府承擔一應撫卹開支。”
眾人再次拜倒:“公子仁厚,我等代死難者家屬謝過公子大恩。”
趙景裕微微一笑,伸手作虛扶狀:“諸位請起——本公子言明,此事僅此一次,不為成例,更絕不能再有下一次——否則莫怪本公子下手無情,依趙律刑殺亂賊。”
見眾人唯唯稱是,趙景裕輕輕鬆了一口氣。
自己這一手‘懲治、安撫、找替罪羊’的功夫,看來是起了效果。
此次動亂被自己這般含糊了過去,短時間內應該不會再發展到生死相見的地步——只是趙人和樓煩人之間的矛盾卻沒有絲毫化解。
趙景裕:“樓煩之民遷入長城以南,便是自願融入我大趙國,自當被視為趙國的子民——以前的恩怨不必再提,以後爾等都是我大趙的子民,何必彼此仇視?更匡乎刀兵相見也?”
眾人聞言,卻只是嘴上唯唯應諾,沒有什麼動容的樣子。
趙景裕心中苦惱,趙人和樓煩人的矛盾由來已久,並不是自己嘴炮兩句便可以化解的。
看來想要化解兩者間的根本矛盾,還得日後從長計議。
趙景裕意興闌珊地擺擺手,眾人便紛紛向趙三公子施禮後告退。
見眾人已經散去,趙三公子若有所思——如何才能讓這些樓煩人不受偏見和仇視、安穩地待在趙國境內呢?讓樓煩人化為趙人,這可是趙景裕平定草原的長久謀算。
難也,難也。
一側沉默寡言的貢睿卻突然出言打斷了趙三的沉思:“三公子,在下有一事,想要與公子細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