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負著招安和考察重任的甘毅,考慮之後,又經過雙重審查,自心又確定必須走這一趟,最後是楊伊下了旨意,才終於成行,這次他不是從漢江,也不是南渡至大江,而是翻山越嶺的向荊州方向行去。
隨行還有一支商隊,商隊主事是如今國戚諸葛家的人,但是裡面自然有著錦衣衛的人,隨行的,還有著道脈的人。
這是為了以防萬一,甘毅身為水師將軍,是大漢兩支水師其中之一的主將,所知實在太多,這些人不但是來保護他的,也是在萬不得已的情況下,殺他的!
其實若是殺他用不到這些人,甘毅也知曉自己的重要性,自己都預備了毒藥等物事,以他如今的武道本領,戰死可以,想要俘虜他其實也難!
這一路上,順利通行,翻山越嶺之後,到了荊州境內,自然有著早就安排好的關防文書等,此時就可乘船沿河而下。
荊州人傑地靈,物產豐富,歷史悠久,文化燦爛,自古就有文化之邦、魚米之鄉的美譽,船隻直行而下,就到了江陵。
江陵,地處大江中游,江漢平原西部,南臨大江,北依漢水,西控巴蜀,南通湘粵,後世稱之為“七省通衢”。
江陵城的歷史地位也十分重要,春秋戰國時為楚國都城,是當時南方最大最繁華的都會;楚國鼎盛時期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始終在江陵。
而在當今之時,江陵也與當時如今的吳國都城所在齊名,有“江左大鎮,莫過荊揚”之譽。
江陵的城市前身為楚國國都“郢”,從春秋戰國開始,先後有無數帝王在此建都,而至漢朝起,江陵城長期作為荊州的治所而存在,故常以“荊州”專稱江陵。
自三國以來,三國分裂,漢吳兩國結盟數十年,兩國的統治中心就維繫與大江流域,而江陵西控巴蜀,北接襄漢,襟帶江湖,指臂吳粵,是兩國溝通的要衝。
而之後的歷代建都於大江中下游的政權也多建都於此,是荊楚名都。
楚原建都於丹陽,據《史記·楚世家》記載,在楚文王繼位後“始都郢”,建城於紀山之南,故名紀南;楚人習慣性稱都城為“郢”,故又名紀郢。
經過300餘年的發展,此時楚已穩固地控制江漢平原,成為大國和強國,江陵一開始就是大國都城,是當時南方最大的都會。
春秋中期楚國北上爭霸,爭得中原許多小國的追隨,滅國達50餘個之多差不多將漢水以北的姬姓小國吞併殆盡,故史書說:“漢陽諸姬,楚實盡之”。
周頃王六年,楚莊王繼位,楚國進入全盛時期,莊王率師北伐陸渾之戒,“觀兵周郊”,還敢於向周王“問鼎之輕重”;大敗晉師於必;包圍宋都五個月等,成為”春秋五霸之一。
春秋晚期,楚國長期內亂,楚平王殺大臣伍奢,其子伍子胥奔吳,說吳伐楚。
楚昭王十年吳軍攻入郢都,迫楚昭王逃至雲夢澤並向秦求救,次年;秦楚軍擊敗吳軍,昭王還都紀郢,但因懼吳進攻旋遷都鄢郢;又說是遷鄀,直到昭王二十五年才回到紀郢。
春秋末到戰國初,楚國勢力再向東西擴充套件,楚王用吳起變法,楚國重新崛起成為“戰國七雄”之一。
戰國後期在秦國日益富強的同時,楚國卻走向衰落;秦昭王二十九年,秦將白起先後攻入鄢郢與紀郢,盡毀都城,史稱“白起拔郢”,楚頃襄王只得北逃城陽,楚在紀南城建都歷二十王近400年,漢初曾在此封有兩代臨江王,但為時皆不長。
不過有此底蘊,這江陵城也始終是大漢國的大都會之一,甘毅一靠上岸,就見這時,巨大的碼頭很是繁榮。
不過才靠上岸,幾個巡兵就迎面過來,叫著他們一行人站住。
巡兵隊長,看上去三十多歲,長著鬍子,用目光銳利的上下看著一行人,喊著:“站住,你們是什麼人,哪家商會的?”
“將爺!”為首的商隊隊長,忙迎上去,嘻嘻笑的說著:“我們是諸葛家的,專門做生意的,準備去揚州,只在此住一宿就走,這是我們的符節,請驗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