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啟聖甚至估計,在昭武三十年左右,朝廷歲入能突破六千萬元。
雖然張軒並不覺得存太多錢有什麼用處。在很多工程之上,都捨得花錢,比如說換裝。比如說修建港口,建造艦隊,並修建官道,等等。
但是朝廷百姓復甦的力氣之強,讓張軒花錢都有些來不及了。
所以在昭武二十七年的時候,朝廷結餘已經達到了六千萬兩之多。
所以張軒並不缺錢。
他之所以致力於對商品徵稅。其實是為了兩件事情,第一件事情,對越發興旺的商品經濟進行管理,讓朝廷意思到工商業的重要性。
給所有人說一千遍一萬遍,不如讓他們發現,原來他們已經離不開商業了。
商業興旺朝廷才有錢。
而今雖然朝廷歲入不錯,但是佔大頭的依舊是農業。如果將資本主義萌芽轉變成資本主義,張軒並不知道,也不大清楚。
但是隻能卻試著做了。
其次,就是為了一件大用錢之處,儲備資金。
這一件事情並不是別的,就是北伐。
養精蓄銳二十年,在西北山丹馬場,海外濟州島馬場,青海馬場,等等,張軒在這二十年間,籌備了十座馬場。
這十座馬場,少則二三萬匹,多則十幾萬匹,官府所有的戰馬數量到達了六十萬匹之多。
這樣的馬匹數量足夠,發動一次遠征漠北了。
而且這二十年間。
朝廷士卒已經過了好幾輪,遼東,宣府,大同,榆林,寧夏,甘肅,六鎮三十萬人馬。北京留守十萬人馬。南京留守三十萬。
西南,四川,安南,南洋,朝鮮。各處加起來有十三萬陸軍,二十萬水師。
總共九十多萬人馬精兵。
全部是戰兵。
這些兵力都是在昭武二十五年之後,一點點擴充出來的,每年的軍費開支達到了兩千萬元左右。要知道在昭武十五年之前,軍費開支超過千萬,姚啟聖就會在預算會議上對樞密院拍桌子。
他們都換裝了昭武三代火銃。開花彈技術徹底成熟,所以大炮小炮都普及了開花彈。實心彈反而不多了。
所以,北伐的條件已經成熟了。
只是張軒卻見不到了。
昭武二十五年,唐王曹宗瑜去世。
唐王曹宗瑜戍邊二十年,特別是昭武四年之後,常常帶領輕騎出關與東虜大戰,讓東虜不敢窺視長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