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九章 誅逆子二
泉州城下。
鄭經看著泉州城,堅固如昔。
城上與城下的大炮相互交鳴。
但是看著鄭經心急如焚。
而今的局勢很不利於鄭經。
鄭經在突然襲擊之下,在福建範圍之內,佔據主動權。
這並不意外。
畢竟在張軒的佈置之下,大夏的兵力佈置的重心有三處,一是九邊,二是京畿。三是西南。包括雲南與安南。
在沿海省份並不是沒有駐兵,這駐兵更多偏向於水師。但是大部分水師都跟著鄭成功南下了。
剩下駐軍都是當地府縣兵。
不過,而今張軒制定的兵制也初建成效。雖然張家珍不過帶著百餘騎進了泉州城,但是從泉州城之中,徵召的正在服兵役,還曾經服過兵役的人,幾乎在幾天之間。拉出四五個營,一兩萬人馬。
張家珍的親兵,大多數是講武堂出身,而泉州城中也有泉州參將,與各縣縣尉,這些軍官全部填充進入軍中,成為軍官骨架,再加上那些曾經服過兵役,甚至有一部分還參加過遼東之戰計程車卒。
這幾個營的兵力,或許出擊不可能,但是在張家珍的指揮之下,守住泉州城卻是毫無問題的。
就鄭家本身來說,長於海戰,弱於陸戰,是致命的缺點,即便鄭成功在朝鮮遼東打得仗,陸地上也是以夏軍作為主力的。
當然了,鄭成功也不是沒有想過彌補這個缺點的。
鄭家其實也有數千人馬,就是按照夏軍的體制打造的,與最精銳的夏軍相比,也自認不弱。
但是這些軍隊,都跟著鄭成功徵南了。
鄭經麾下人馬,也就是臺灣鎮壓土人的人馬,再加上鄭家船隊上的水手,還有從泉州附近徵召的人馬,看上去人多勢重,黑壓壓十萬之眾,但是真正能打的有多少,鄭經自己都不知道。
即便最精銳的人馬,也就是在臺灣上鎮壓土人的那些士卒。
但是這些士卒本身就是鄭家的二流軍隊。
不過,鄭家有海上優勢,整個臺灣海峽,乃至於東海,南海一部分海域,都在鄭經的控制之中。
如此一來,夏軍調兵只能從陸路走。
而福建陸路是出了名的難走,而距離福建最近的戰兵,要麼是西南鎮壓安南的戰兵,要麼就是南京的戰兵,不管從那個地方調過來,即便走路,也要走上一兩個月。
這還算是快的了。